人生之善惡,即由理性、氣性、質性而定。理性本來靈明,純善無惡;氣性清濁不一,可善可惡;質性純係物慾,有惡無善。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氣性用事,清濁不分;質性用事,物慾衝動,而氣質變化,自然惡多善少。
 
 7  
 
子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 一切諸善根。
 
中庸: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陽五行:
   金:果斷毅然 見義勇為
   木:質直無華 不事虛巧
   水:圓融貫通 善於利人
   火:發揚向上 敢作敢為
   土:渾厚樸實 低心無爭
 
陰五行:
    金:以人害事 不納諫言 阻人賢路
    木:倚老賣老 獨斷獨行 目空一切
    水:雙面人 牆頭草 八面玲瓏
    火:心窄量小 偏憎偏愛 喜怒無常
    土:優柔寡斷 姑息養奸 鄉愿
 
問路請付20元
先付款後問路
 
孟子言「性善」,就是說那理天之性;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就是說那氣天之性;荀子言「性惡」,就是說那象天之性。
 
孟子言:性善
孟子: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義)
敬之心,人皆有之;(礼)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
 
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杞柳(己)─ 一种灌木,枝條柔軟,生在水邊,可編制成柳條。
桮棬(杯圏)─ 盛湯,酒的木制器具。
 

荀子言:性惡論
荀子在性惡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說理性是重理不重氣,所以孟子為聖人;說氣性是明氣不明理,所告子稱為賢人;說質性只論物慾,不明理、氣,所以荀子不得為聖賢。總之三子論性之善惡,因道之深淺有別,故其所言不同也。
 
孟子曰:
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
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
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重理不重氣-聖人
告子-明氣不明理-賢人
荀子-不明理氣-不得為聖賢
 
改惡向善
 
改惡:去利己 除疾惡  斷六塵
 
向善:明理性(仁義禮智信)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