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一》之十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讓: 謙遜﹑禮讓﹑謙讓﹑忍讓﹑ 辭讓﹑推讓﹑退讓﹑轉讓﹑讓位﹑讓步

    ﹑讓路…不爭﹑不和人奪權﹑不和人爭﹑不和人吵…

 

讓之好處

(一) 社會安寧

(二) 得人相助

(三) 感化他人

 

     詩曰:

     千里修書為一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如何做到讓?

(一) 低下心

     三字經: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弟子規: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二) 寬量心

     老子道德經 (第六十八章)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三) 仁愛心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