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 : 切勿 不可 不要

任 : 放任 放縱

性 : 雜性 氣性 禀性 性格 質性

 

任性的害處:

(一) 後悔莫及

(二) 結怨惹禍

(三) 難有助力

 

性的害處:

(一) 後悔莫及

     任性接著妄為, 妄念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人心, 道心, 血心

     道心即天地良心, 不用修, 

     因純然天理.

     人心可善可惡, 思欲之心, 貪嗔痴

     愛欲心  血心惡心也

 

     詩云: 

     妄念一生神即遷 

     神遷六賊擾心田

     心田一亂心無主

     六道輪迴在眼前

 

(二) 結怨惹禍

     師母慈悲: 惹怨皆從閒開口

     語云: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恶人怕天不怕

 

     邵康節夫子: 

     有人來問卜,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大廈千間,

     夜臥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升合,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

     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甚速。

 

     惠能大師說: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太上曰: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惡

 

三) 難有助力

    語云: 

    在家千日好, 出外半朝難

    若在家:不敬父母, 不敬兄姊, 

    不愛弟妹,不孝翁姑, 男不忠良, 女不柔順, 不和妯娌

 

    語云: 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

 

    《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孫臏兵法·月戰》: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云: 謙遜可得人之教,

        恭敬可得人之敬,

        和睦可得人之親,

        藹親可得人之服。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如何能改去任性的性格 ?

(一) 三思後行

(二) 依禮守禮

(三) 辦事請示

 

如何能改去任性的性格 ?

(一) 三思後行

     語云: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後三步思一思

     瞋心起時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說話莫逞一時之快意,以免劫仇積怨。

     做事莫逞一時之任性,以免後悔莫及。

     一言不正,可啟萬人之譏。

     一行不正,可得萬人之責。

     一身不正,可惹萬人之厭。

 

    語云: 一言之謹, 言有功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大學: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二) 依禮守禮

     論語八佾章:「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禮記》

    《曲禮上》一篇: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論語之道》:

      有禮行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安份守規 : 

      不越禮犯上  不以下犯上

      不自以為是  不陽奉陰違

 

      禮 緒餘:

      上則優賜有加  下則鞠躬盡瘁。

 

      禮行於君臣矣。

      定省溫凊。出告反面。禮行於父子矣。

      外內位正。和而有別。禮行於夫婦矣。

      長幼有序。伯友仲恭。禮行於兄弟矣。

      樂群敬業。毋相聚以邪談。禮行於朋友矣。

 

(三) 辦事請示

     請示: 請求給予指示  事前請示  事後覆命

           不擅離職守  不擅取資源  不擅作主張

 

     子曰: 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

 

     弟子規: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活佛師尊慈悲: 

     一切辦事先請示 不可自我作主焉

     各項事情皆有主 主立自然能進前

 

     南海古佛慈悲:

     看看  你的心修煉到何地步矣 

     是不是心知滿足  而無貪求 

     是不是心能忍辱而無嗔怒 

     是不是心能看空  而無痴迷

     是不是心能淡泊  而無愛著

     是不是心懷惻懚, 而有仁德 ?

     是不是心能修惡遷善, 而存節義 ?

     是不是心能謙讓, 而知禮儀 ?

     是不是心能辨是非, 而有智慧 ?

     是不是心存忠信, 而得赤誠 ?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