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

放任自己行為,不理後果做出不負責任事情,明知錯亦行之。

 

任性有何害處

(一) 後悔莫及

(二) 結怨惹禍

     佛說:

     智慧由聰而得,悔恨由說而生沒有口才又不守沉默的人,

     會有大不幸。記住,蒼蠅飛不進閉着的嘴裏。

 

     君子話簡而實,小人話雜而虛。

     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會招怨;

     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要惹禍。

     多思考,少發言。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智慧。

 

(三) 難有成就及助力

      濟公活佛慈悲:

      無智之人,喋喋不休;

      無福之人,無事生事;

      無道之人,狂妄自大;

      無德之人,輕浮虛偽。

 

如何改去任性的性格 ?

(一)  三思而後行 

      (1) 放慢語速。

      (2) 想清楚再說。

      (3) 讓别人說完你再說。

      (4) 說話說重點,句子不要太長。

      (5) 說話時把口頭語去掉。

          比如“不是這個意思”

              “你聽我說”“我跟你講”

              “你先聽我說”“玩笑”等等。 

          練習:傾聽:自己說一句,讓   别人說兩句。

 

(二) 謹言慎行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甚其所立乎。

     所以 說話莫逞一時之快意,以免招仇積怨。

     做事莫逞一時之任性,以免後悔莫及。

 

     一言不正,可啟萬人之譏。

     一行不正,可以萬人之責。

     一身不正,可惹萬人之厭。

 

     苛言必結恨,兩舌必增罪,妄語必損譽,綺語必致殃,惡口必遭辱

     。君子不談是非而化是非,小人挑撥是非而生是非。

 

     人之謗我,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辱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靜時常思幾過,閒談莫論人非。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

     ,勝於劍戟。一星之火,可燒萬頃之山;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

     。

 

     當人毀謗我,要忍辱笑納之,對修道方有所助益。

     當境拂逆我,能從容接受之,對德性才有所增長。

 

     第十五條佛規 謹言慎行

     古人說:「言者,心之音;行者,心之影」就是說,言語可以表達

     出一個人內心的心聲,而行為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心影,所以你內在

     有甚麼樣的存心,外在就會有甚麼樣的言行。相對的,你沒有這樣

     的存心,自然也不會有這樣的言行。因此,外在你所言、所行的一

     切,可以真實自然的反應出你內在心性的一切,所以你的一言一行

     ,就代表著現在、真實的你!

 

     而道是不可以須臾離的,加上天不言、地不語,道的尊貴是要在你

     們身上顯現出來的。如此,你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語行為

     ,而不尊敬自家的仙佛呢?何況天有天律,國有國法,佛堂也有應

     守的佛規。你若說話不小心,做事不小心,任意造下了口過、罪過

     ,到頭不但傷害了別人,最後 受害的還是自己。

 

     因為上天對每一個眾生,都是公平的,都是大公無私的,都是寸功

     不昧,纖過必察的。那麼在因緣、果報的鐵律中,徒兒們,你們又

     如何能犯了過 錯而不受天律的懲罰呢?所以你說話不可以以言傷人

     ,以言敗德,更不可以以言而誤事啊! 你當以言利人、以言興德、

     以言成事啊!

 

     尤其修道人更應當口出真理,只論聖事,不說是非,不造口過、口

     無雜言、斷諸嬉笑,這才是真正的謹言。而慎行也是一樣,你不僅

     要言行合一,身立標杆,你更當以身行道,代天宣化,處處以天心

     為心,處處以眾生為念,時時戰戰競競,謹慎自持,心存嚴謹,身

     自少過,如此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才是一名真正代

     天宣化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立身行道的人啊!

 

    【心靈列車 】 

    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

    好人有好報,好因有好果。

    最好別多嘴,見人話少說。

    最好別多心,見事少參與。

    做好自己份內事,做好自己應該做嘅事。

    修好自己心,立好自己德。享得了孤獨,

    耐得住寂寞。閒暇看看書,讓思想寧靜,

    讓心靈淡泊。讓生活平實,讓人生洒脫一點。

 

如何改去任性的性格 ?

(一)  三思而後行 

(二)  安份守規

      第四條佛規 循規蹈矩

      甚麼叫循規?甚麼是蹈矩?到底要循甚麼規、蹈甚麼矩呢?所謂

      循規,就是循著應該守的佛規去做。所謂蹈矩,就是每個人能夠

      素位而行,能夠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去走。這就叫作循

      規蹈矩。那又為甚麼要定佛規呢?因為你們來求道了,求道之後

      到底是要做甚麼事情呢?

 

      活佛師尊慈悲:

      克己,所以制怒止尤,心平氣和;

      復禮,所以戒慎恐懼,守份不欺。

 

      是要成仙、成佛?那你就不按著規矩來做,而平日你不肯素位而

      行,哪你有甚麼可能會成仙、成佛?所以所以,每個人素位而行

      是循規蹈矩最基本的條件。所以,點傳師定下的事,只要合理,

      大家就照著去做,這就是循規蹈矩。但是,循規蹈矩並不是只遵

      守外在的佛規就好,你們還得問問自己有沒有時時刻刻也遵照著

      心中佛堂的佛規來做事?

 

      甚麼是心中佛堂的佛規呢?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人本

      自具有的良心,你得問問自己:做人,做事有憑良心嗎?有照良

      心,佛規去做嗎?待人真誠嗎?慈悲嗎?你的良心就是佛規!修

      道行道非看外表,要看內在。外在的佛規固然要遵守,但心中的

      佛規,更要去留意,時常擦拭心中的佛燈,不讓自己違背天良,

      才是真正的循規蹈矩。

 

      文昌帝君曰:                           

      【自以為是】一般人都有自認自己本身的思想行為多屬正確,都

      比其他人優越,為人處世當中,以自我中心思想,排除其他人超

      越自己,所以,人自執是一個通病。這個自我意識既然係每個人

      內心中一種自我嘅肯定,是一種自戀的癥結,因此在理論上自身

      並不知道,至少是默許自身有這一個意念。

 

      所以基本上每個人對於他人對自身的不肯定將加以嚴厲排斥,排

      除他人的優越,成為自身的執著,影響到理性智慧的判斷。誤執

      即是自以為是的延伸,如此修行不入歧途者有幾人? 克服此一通

      病最簡易的良方就是"謙虛"虛懷若谷可以廣納深涵。

 

      文昌帝君功過格有言:

      宣揚一個人的過失           五過

       (雖真有此事,但也不適合跟別人講)

      在人中挑撥離間別人的和諧     三十過

      說出一句對人不利的話語      三過

      在人背後惡意批評         三過

      嘲笑別人身材相貌、言行舉止不夠完美、不合己意    三過

      歡聽別人的過失(八卦也算)      一過

      到處講人家的過失、八卦       二過

      對別人的行事風格加以嚴重毀謗    十過

      整日多浮浪語            一過

       (即一些無謂的話、胡言亂語)

      氣質不思變化            三十過

 

      南極老仙翁慈訓 

      為人處事需要修身  不斷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俱備鍥而不捨的頑強意志  而在修德的過程中 

      亦要力戒自滿和驕傲  其二者為修德之大敵 

      應常保謙虛謹慎之心 

 

      古人云 

      立德之本 莫尚乎正心  修道重修心 欲修身必先正其心 

      然心者  神明之主 萬理之統也  夫

      有正心 必有正德 以正德臨眾 猶樹表望影  而有德之士   

      如夏日之蔭 冬日之爐 不求親人而人自親之 

 

      故世人時而警惕  自省  反求諸己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毅力堅定 不曲道以媚時 

      不詭行以徼名

      如日月不以陰霾而改其升沉  聖賢不以昏亂而度其出處 

      以大丈夫之志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為修德之要 

 

(三)  謙虛低心 

      報事靈童慈悲:

      對己反省─是修身進步之關鍵, 

      謙恭誠敬─是處事進步之關鍵。

 

      濟公活佛慈示

      修道是教我們要時時保持「心平氣和」

      心平了氣就和,一個平和的人還會被如不如意的情境拖著走嗎?

      遇事要心平氣和,才能定、靜、安、慮、得,將事情處理得很圓

      滿。

      若遇事心浮氣躁,心不平,火氣上昇,事情反而會愈搞愈糟。

 

      學道要低心下氣,心平氣和才能低心下氣。觀世音菩薩當初就是能

      低心下氣,心懷眾生,以天下人為祂的父母,祂曾發愿:「以天下

      男人皆為我父;天下女人皆為我母」,故能低心下氣,而現在家家

      戶戶觀世音,就是因為祂當初能做到「低心下氣」的緣故。

 

      第七條佛規 謙恭和藹

      謙恭和藹並不是只對前賢、點傳師謙恭,而是你要對每一個人都畢

      恭畢敬。你們自己仔細想想看,身為修道人,是否應該對每一個人

      謙恭和藹嗎?君子就是以謙和的態度來做事,則事情容易做得通,

      而謙和的風度,是從心性修養來的,不是勉強做的出來的。也唯有

      君子,才能夠自始至終,謙虛和藹,而不傲慢別人。易經上又說:

      人道惡盈而好謙。每一個人都是討厭驕傲、滿盈的人,而喜好謙虛

      、有道的人。

 

      所以懂得謙虛的人,他能夠流露出人格的尊貴,並顯出自性的光輝

      。他放下了一切的自我,而恭敬了所有的眾生,所以謙恭和藹也是

      自性佛顯現的時候。因為你謙卑自己,低心下氣,你沒有人我之分

      ,你沒有是非之念,而就在這一個當下,那才是真正自我的顯現,

      也就是真正佛性的顯現。

 

      所以謙恭和藹的人,必然能夠成道。相反的,驕傲的人,會看不起

      人的人,絕對不可能成道。因為,當他驕傲的時候,就是人我相未

      去,就是執著仍然還存在。而九品蓮臺終究是屬於謙恭和藹的人,

      所以徒兒們你們要想成仙作佛,又豈能不謙恭和藹呢?

 

      釋迦牟尼佛慈悲:

      最佳的風采是─謙恭和藹;

      最美的語言是─讚嘆眾人;

      最大的功德是─促成好事;

      最差的態度是─愩高我慢;

      最劣的品行是─好逸惡勞;

      最壞的行為是─不知悔改。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