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

 

            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

            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

            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

            :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

            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 欺爭之時,並將為

            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

            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

            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以無住為本。』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中庸:或生而知之 或學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

 

無相者 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中庸:有弗學 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 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我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

 

六祖: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布袋和尚自性偈云:吾有一軀佛 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 

                  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 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 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 

                  清淨非拭拂 雖然是一軀 分身千百億

 

 

六祖慈悲: 性含萬法 本自具足 應用偏知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去來自由
            無所罣礙

 

傳心法要云:此靈惺之覺性 無始以來 與虛空同壽未曾生 

            未曾滅 未曾有 也未曾無 未曾穢 亦未曾淨 

            未曾喧 未曾寂 未曾少 未曾老 無方所 

            無內外 無數量 無形相 無色象 無音聲 

            不可覓 不可求 不可以智慧識 不可以言語取 

            不可以境物合 不可以功用到 諸佛菩薩 

            與一切蠢動含靈 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心 

            心即是佛 佛即是法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金剛經云:爾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六祖: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郤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古德云:無念者 心體靈知 湛寂不動 如鏡鑑像  如燈顯物 

        其像之妍醜 物之纖洪 而鏡與燈不知也 雖曰不知 

        未嘗毫髮少隱也其照體本空而能顯物 曾何念慮其間

        哉 所謂繁與大用 舉必全真 我常於見聞知覺之頃

       欲覓念相 如毫髮許 了不可得

 

而曰無念 非不念也 念之念 生無生相 住無住相 異無異相 滅無滅相 非思慮計度所知 惟洞徹法源者  頗測其仿彿 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

       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空者 不思 不憶  不念

        也

 

活佛恩師:無邊佛法治愚痴 萬病由心自作危 
          除去貪嗔無毒念 逍遙自在樂何之

 

活佛恩師:事相莫動心 執著怨即生 
          有怨即有爭 怨爭和難生 
          若破和合僧 德性損無增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金公祖師慈悲:自性本無一物牽 何來煩惱把心纏 

 

金剛經云: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

          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

          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