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

  

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脩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

  

四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八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活佛恩師慈悲:成所作智-由眼,耳,鼻,舌,身五識綜合而

              成,就是入此五根境界而不亂其本性

 

四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八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活佛恩師慈悲:妙觀察智-係由第六識之意識所成.就是入諸塵

              之中,能分別是非,不起妄念.



四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八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活佛恩師慈悲:平等性智-由第七識之末那識(又叫傳達識)所

              成.就是對於諸塵中,不起憎愛之想,有一切

              平等之心,無人我之別.善來善受,惡來惡受

              ,亦所謂圓滿報身,束而成此智.

 

四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八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活佛恩師慈悲:大圓鏡智-由第八識之阿賴耶識(又叫含藏識)所

              成.具有含藏之力,苟三智均能使到第八識淸淨

              無瑕,明亮無礙,如大圓鏡之無幽不燭,洞澈一

              切.此乃束法身而成明鏡也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師尊慈悲:
大圓鏡智-無所染著 觀事通達  智慧圓明
平等性智-無欲無妄 無障無惱  心行平等 無有分別
妙觀察智-觀事應物 皆能隨緣應機 但不起邪思妄語

          有功而不自恃
成所作智-處處利樂眾生 妙行無住

 

五八六七果因轉,(五八是果 六七是因)    

    果-五者,就是八識中的第一識至第五識 
即眼識—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八者—就是八識中的第八識 即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
    因-六者 就是八識中的第六識 即意識 
  七者—就是八識中的第七識  即末那識(又名傳達識)

 

憨山大師:六七二識因中先轉 
          五八一體至果乃圓也

 

老師慈悲:五八六七果因轉(五八是果 六七是因)眼耳鼻舌身

         此五識和第八識含藏識是果第六識意識 和第七識

          達識是因前五識可轉為成所作智 但必須要等到第八

          識含藏轉為大圓鏡智後 才能轉成

 

老師慈悲:五八屬果 六七屬因 因轉果才能圓滿 即是意識 

          傳達識(因)首先轉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那五

          八的果(即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才能圓滿

 

老師慈悲:將種種的識轉為四智 便能時處極樂 真如自在 

          但真如佛性 本來便是滿無礙  智慧具足  只不過

          落後天 識神用事  才會做出種種因和果而矣

 

老師慈悲:所謂果與因 都是由識構成 迷時是識 悟時是智

         故此若能二六時中 皆能覺悟的話 又那有轉或不

          轉呢 縱使身處於這個大千慾界之中 亦不會有所

          污染

 

老師慈悲:為何第五識和第八識屬 第六識和第七識是因 因

          為有意(念頭) 才有傳達識 繼而推動到五根有

          所著識和行動 繼而又進入含藏識 因為先有意識

          (念頭)和傳達識 所以六七是因 後才有第五識

          與第八識 所以五八是果

 


老師慈悲:當人的念頭一起  便馬上推動傳達識傳達到眼去看

          耳去聽 鼻去聞 舌去嚐身去動 五根接觸五塵 

          便有染著分辨 而進入含藏 當五根接觸五塵時便

          會產生愛惡取捨 跟著便會傳入含藏識 一旦遇著

          因緣的時候 第五識和第八識 隨之而又起

 

師尊慈悲:自心若能明白了悟 便能轉識成智

          (轉八識 成四智)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

 

  六祖: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那伽定-即龍定 龍常靜思念攝 故有定力

 

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五八屬果 六七屬因 因轉果才能圓滿 即是意識 傳達識(因)首先轉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那五八的果(即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才能圓滿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

 

活佛恩師慈悲:三身:清淨法身-真如佛性
                 圓滿報身-真如妙智
               千百億化身-真如妙行

 

觀音菩薩慈悲:清淨法身佛-真如佛性 
能二六時中 應事應境皆無染著 時刻都常清常淨 無煩無惱  在世修得此行 即清淨法身

 

觀音菩薩慈悲:圓滿報身佛-真如妙智
用真如妙智 應事接物 一言一行 都不失見性的本能圓滿光明流露

外謂之報身 在世能修得上行 即圓報身佛(報者 有所見 有所感有所行)

 

              千百億化身-真如妙行 
心念能使色身行諸善行 或行諸惡行善惡都是在千變萬化的念頭之間而成善行或惡行 若在千百億之變化當中真如佛性都覺性不昧 應事接物 如如自在 在世能修得此行 即千百億化身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