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云: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乎道,未有天地,先有此道,史記云:天開于子會,而沒於戌會,地闢于丑會,而沒於酉會,

 

人生於寅會,而沒於申會,當寅會人之初生,性本善,由天生人也,其權在天,無道可言。道降中天,人生人也,其權在人。

 

伏羲氏首出,仰觀俯察,知天地之運行,劃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蘊奧,此為大道降世之始也。

 

繼由軒轅氏創文字,建宮室,製衣裳,文化大備,此謂道之成也。嗣後堯舜,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謂之青陽應運,道之整也。

 

幽厲之世,五霸疊興,天子政令,不能行於天下,道轉紅陽,分為三教(即儒釋道也),此謂道之分也。

 

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闕里傳猶龍之嘆,西化胡王,函關現紫氣之瑞,關尹子強留老子作書,著道德經五千言,為道教之始祖也。

 

孔子周遊列國,教化萬方,刪詩訂禮,繼往開來,闡永久不變之真理,立萬世不易之定論,大道之精微奧玄,學庸敘述備至,成儒教之始祖。

 

孔子傳顏子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議論囂然,無有造此域者,迨至炎宗,文運天開,五星聚奎,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儒賴以昌明,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

 

良以孟子時,道脈業經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宋朝儒士雖然輩出,不過闡發道旨而已。釋迦牟尼,渡大弟子迦葉,為佛教之始祖。道分三教,各傳一方,各留經典。

 

釋教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真機復還於中國,此為老水還潮也。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仍一脈相傳,

 

達摩初祖、神光二祖、僧燦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至六祖衣缽不傳,有南頓北漸之稱,其實道歸儒家,

 

六祖渡白祖(白玉蟾) 、馬祖(馬端陽)二人,道傳火宅,是為七祖(雙命),羅(蔚群)八祖、黃(德輝)九祖、吳(紫祥)十祖、何(了苦)十一祖、

 

袁(退庵)十二祖、
徐(還無)楊(還虛)十三祖(雙命)、
姚(鶴天)十四祖、
王(覺一)十五祖,
劉(清虛)十六祖,
此乃紅陽十六代圓滿

 

道轉白陽,彌勒應運,路祖為初祖,大開普渡,大闡玄機,弓長子系,為白陽二袓,繼續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萬教歸一。

 

三代以上,道在君相,一人而化天下,為青陽劫,三代以後,道在師儒,三教繼續而出,各傳一方,為紅陽劫。

 

現值三期末會,世風頹壞,浩劫流行,大地無完土,道在黎庶,人人成道,個個成佛,為白陽劫,此大道之沿革也。

 

黃德輝祖師,是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人氏,生於西元1924年,即農曆二月初八日出生,乃元始天尊化身

 

 

※自幼聰明
※智慧出凡
※佛性不昧
※好道心切

 

 

祖師自幼
喜愛讀經書,且一覽便通曉  
為了解修行好處,自幼研究人生道理,追求菩提自性,九歲得神仙金丹口訣

 

孔子三次大魔難考驗
(一)匡國遇難
當孔子路過匡地時,因他長相似權臣陽虎,而匡人要加以殺死,任孔子如何解釋,都不相信,執意要置孔子於死地,孔子身臨險地,幸有子路與顏回的安排,才脫了險地。

 

(二)削跡伐檀之辱
孔子到宋國的一棵大樹下(杏壇)講道時,為宋之奸臣司馬桓魋所謗毁,並欲置之於死地,幸好有弟子事先得知情報,才脫險離開宋國,致司馬桓魋撲空,殺不到人,怒火三丈,命令拆了杏壇,砍倒了大樹,氣得怒火沖天,謗毁聖者孔子。

  

(三)陳蔡絕糧
當孔子在陳國傳道,道不行,欲歸魯國,不意吳王大夫,派兵伐陳,在兵荒馬亂中,遭到絕糧七日的危機,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死的死,幾乎無法支持下去,這時弟子路,憤憤不平的發起牢騷說:「君子亦有窮乎」?

 

難道學道、講仁義也要一連串困窮魔難嗎?在這七日飢餓的考驗中,有些弟子,忍不住者,走的走,溜的溜,跑的跑,最後,三千弟子在磨考下,只剩下七十二位聖賢。

 

孔子在魔難考驗
能臨危不亂,處逆境而能常安,
表現出孔子的修養。把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一心為了宣揚先天大道,
俗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被尊之為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

 

萬祖歸真傳
聖訓:
千門萬教只一源,一理貫穿細悟參,一點靈性本光圓,頓開茅塞明一玄。又訓:
如今大道承天運,一心辦道速努力,一人如能化眾生,一世苦惱萬世樂

 

 

承繼祖位之後
黃九祖掌道後,鑒於普渡未能大開,道不輕傳。為配合當時的宗教情勢,採取了「明傳教,暗傳道」方式

  

承繼祖位之後
禮儀著作
《禮本》
《愿懺》
《雷經》
《唵經》

  

承繼祖位之後
*開創”先天道”
*制定禮本,愿懺,雷經作為闡道要則

 

 

承繼祖位之後
《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簡稱《九蓮經》,《九蓮經》是一部很完整的將上天還鄉秘寶“ 玄關法門”清楚闡述出來的經典。 

 

 

*創立道場上一切儀規及辦道方式
*以點玄為必要手續
*融合三教修心,修性

 

詩云;
大道要以潛心悟
一旦豁然現元神
人皆可成金剛體
堯舜亦同眾乾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