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道為人之本性,為生命之根源,故有淸濁之分。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課文)
濁者淸之源,激濁可揚淸。
淸者,靜心寡欲,
濁者,貪瞋痴。
是故慾念不除,便擾其神,淸濁難分,致害其本性,道難以成。

  

心物滋蔓 莫不自蔽己性焉

貪欲-性辟   戒
瞋忿-性塞   息
癡奢-性蕩   消
愛妄-性遷   剷

 

清淨經: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八大人覺經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五欲過患
 
財 色 名 食 睡
 
財色名食睡  地獄五條根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
     五聲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課文)
心多煩惱,妄念叢生,便亂其志,動靜不一,而遭其傷,故行惡而不知覺,靈台蒙蔽,無所欲為,犯過積罪,此地獄之門不開而自開也。

 
 

<論語>

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課文)
是故,修道之人,必須安靜慮得。定而能靜,靜而能安,安而能慮,慮而能得,此乃修道至善之理。

  

知止-知所歸
定-鎖心猿意馬
靜-淸靜無為
安-性身心安其位
慮-了悟真理
得-行道救世

  

(課文)
虛而能實,實而能隱,隱而能微,微而能顯。
此乃修道之神妙。

 

虛實

心-虛-空   真空妙有
    作動詞-去心物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而至於無

行-謙虛


 

隱微
心-慎心物於隱微

行-不自炫 上德不德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和其光 同其塵


 


心-自性流露顯現

行-良能發揮 宏道救世

 


大學: 性心居內曰自覺 身行著外曰覺人
      在明明德 在親民

 

淸靜經: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課文)
捨此從非,人自離道,願諸子,應了悟至善之理,勤而修之,即道不成者,未之有也。

 

詩曰: 人心好靜慾多牽  勸君當將六門關
      修身誠意惟格物  清心寡欲須戒貪
      實用四勿常克己  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無可掃  金丹不練自然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