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道的人,必有入道之目的,始能發生入道的思想.其目的當然為
     躱劫避難,超生了死,方引起入道興奮.
i)   為超拔父母, 祖先
ii)  想求心靈清淨
iii) 解脫世間的煩惱
iv)  超脫輪迴之苦 (四生六道之苦)
v)   避免墜落地獄受苦
vi)  看見他人品行好, 希望從中知道他做人的道理從那裡來.
 
 
(二) 欲想避免刼難,必先認清刼難的由來,劫難更非無意識的降臨,
     為個人罪孽所造成.故欲躱刼難,必先懺悔過去一切罪惡,欲消除
     罪惡,應尊師重道,身體力行,去惡向善,始能合乎天,挽回浩
     刼,逹到最初入道的目的.
i)   什麽是刼難?
ii)  刼難從何來?
iii) 怎樣躱災避刼?
 
 
(三) 反之,便是背道而行,其罪惡不但無由減少,而劫難隨之而增多,
     一俟惡貫滿盈,刼難臨頭,決無避免的可能. 既不能避免刼難,
     便不能超生了死,更不能躱去地獄之苦.
入道後不進行可以了道嗎?
不能躱刼避難
不能超生了死
不能躱去地獄之苦
 
 
(四) 於此可見,罪就是刼難的因,刼難就是罪惡的果,刼由罪生,罪由
     人造,故入道必須竭力進行,否則,愿不能了,便是造罪,既是自
     己造,豈非罪有應得嗎.
惑業苦
- 六根接觸六塵, 生起苦樂的情緒而執著
- 形成業識
- 受惡業的束縛使靈性和身體受苦
 
 
 
入道後應如何進行?
(ー)去除本性之所無
聽道–得法雨的滋潤, 良心重現 (博學, 審問)        
反省懺悔–分辨正邪(慎思, 明辨)
修道–改惡向善(篤行)
 
 
(二) 存養本性之所有
達摩祖師:「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功夫,  
           若從紙上尋佛法, 筆尖蘸乾洞庭湖.」
 
孟子: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廣行濟人利物之事
廣行三施
同舟共濟
 
 
聞思修三慧:
聞 – 外入智慧 (博學之、審問之)
思 – 自發智慧 (慎思之、明辨之)
修 – 實在智慧 (篤行之)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