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為堯舜相傳心法,詳解如下:

 

人心惟危者:人為三才之一,理性俱備,萬物之靈也。心者萬物之中心,萬事之主宰也。換而言之,人心者,識也,情也,染污之妄心也。所謂後天氣質之心,有善有不善也。蓋識神用事,情慾叢生,人心半陰半陽,可善可惡,非偏則倚;偏于陽,則散亂,偏于陰,則昏沉,昏沉散亂,危殆不安,故曰「人心惟危」也。

 

易經繫辭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八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末那識 (傳達識)
阿賴耶識 (含藏識)

 

道心惟微者:道為天地之始,包羅萬象,眾生之祖也。道心者,智也,性也,清靜妙明之真心也。所謂先天本然之理性,無善無不善也。蓋智體圓明,性本虛靜,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微妙莫測,故曰「道心惟微」也。

 

人的種種心:-
怨懟心..忌妒心..貪婪心..不平心..計較心..自私心..色欲心..是非心..驕傲心..得失心..對待心..等等

 

師尊慈悲:
清清勿使散亂 防意如防城之危
惺惺勿使昏昧 守心比守身之嚴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1. 良能:與生俱來的能力。
2. 良知:與生俱來的知覺。

3. 孩提之童:指二、三歲之間的小孩。
4. 親親:孝順雙親。上「親」字為動詞,下「親」字為名詞。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又曰:「存其心,養其性」

 

《華嚴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呂祖慈悲:

「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呂祖慈悲: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呂祖曰:「慎心物於隠微,

          遏意惡於動機」

 

【濟公活佛慈訓:八正道的修持方法】

世尊證道之後,大轉法輪,雖然佛法浩瀚博大精深,但以八聖(正)道稱為最中肯易學之法,白陽弟子修參道學,亦不可不知此者。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正定。

 

正見者,佛云:「見無所見是為正見。」
又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正見以白話解釋之,即謂正確地觀照事、人、我、法、相也。凡人每以「我識」、「六根」做為判斷一切事理的憑準。於是隨相轉念,尤其以自我(私心)為中心之立場,分隔了大我與真我之合一。

 

於是三毒五蘊因之而生。故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此者正見使然也,能正見者,何懼不能見性?

 

正思者,正念也,正心也。「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此意在勉人需於正思功夫也。正思亦可謂正確之思惟。「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故修士必於思想上以道心調人心,以道心克慾心也。所謂「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其意即此也。

 

正語者,確表達以道德真理為依據之理論。天地無言,唯賴人語。故修士本身應培養對道德真理之認識,尤其擔當承先啓後之神聖任務者,對道義道史上應隨時隨地提示給大眾,此亦維護正法,同助天盤也!

 

正業者,正確之行為也。凡為修士必有規戒可循,聖人以道設教,匡扶人類行為不至越軌。故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一步應該事事以利他為主,利他即是仁愛精神,由小及大而為博愛、天下為公。是故修士於初修之時循規蹈矩,日久功深,則為所欲為皆不踰矩也

 

正命者,正確之靈命、天命、性命、生命、使命、壽命也。上帝為靈命之源,人類皆秉承天命賦性而生,人人均負神聖使命,藉著心身之生命融會理、氣、象於因緣之中。故修士由日常生活之中領悟生命之實相,行使因緣之使命,終究達於天人合一之天命,皈回靈命之源也。

 

修士切莫因而作離羣之想,蓋大乘道者乃悟出世心行入世行也。故過正常生活,不怪力亂神,不違俗離常,在衣、食、住、行、育、樂上順天自然而行之事也。

 

正精進者,君子自强不息之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即脚踏實地,心悟佛意,有過懺悔,有功不彰,一切盡其在我,量力而為,不可勉强而失自然,或揠苗助長,造成身心之傷害也。要知大乘佛子乃是世世願行菩薩道者,於精進中不疾不徐,無為而為,無求無執,如此方是正精進也。

 

正念者,亦是覺心菩提,佛之掃三心、飛四相,儒之格物致知;道之清心寡慾者是也。如是則人慾盡而天理行,雜念一除,本可見也!修士必持平等、至善、慈悲則達正念。

 

正定者,自性無散亂之意也。此境與戒、慧同體,故修士由戒入手,由慧啓門,皆可達於正定。依信、愿、行三者同步而進,自能了然大道奧義,而立金剛定正信,持此信力,即可不受外界變幻不定之現象所動搖,如此辦道如意,修道安穩矣!

 

八聖道實為修士自觀自照之明鏡,若能依此、修此,可獲大益,何樂不為?

 

六祖:「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