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死
道心不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學習此班之態度
反問:修道為何?為何修道?
      反省 謙虛 誠敬 認真

      發心 立愿 去我相 

 

心性修持之重要
心平氣和
少煩惱
心清靜
修養好
耐煩耐性
少是非

 

心性修持之重要
清靜經: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六祖: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為何不清靜
因為二二三三

 

如何能清靜
放下 不執著 不計較 不比較  不想 

唸五字真言

 

六祖: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佛云:慾障障凡夫 理障障菩薩

 

詩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活佛恩師:
順而能不喜 逆事不煩添

 

佛云:
無明吹起煩惱風 貪嗔痴毒若虎龍
勤而行修戒定慧 熄滅無明一念中 

 

呂祖:
心為大同之先導 心為浩刼之動機
心為萬事之源樞 心為鬼神之趨徑 

 

濟公活佛:
但望吾徒明理深 求事順兮想天真
不如在逆明其逆 堅心定意破逆行
求事順兮難矣甚 不如求己智慧增
難事來時心安定 處之温和事可清

 

濟公活佛:
待人之時心要敬 人駡我時心亦平
非也修修外間道 好使吾徒易且平
如若求順豈修道 修道之謂快快明
修道之意乃修心 好使吾徒心內平
遇一切兮無起伏 一心以誠自可平

 

濟公活佛:(八種邪心邪行)
眼觀美色起淫心 耳聽惡聲出穢語
鼻聞香味思飲食 口食生靈開殺戒
心生邪念起狠毒 意追邪情起邪思
足行邪地想非非 手亂舉動不端莊

 

天然古佛 :
老淚傾流濕青衫 不忍徒兒受苦連
八風相煎未能脫 七情困身苦難言
心中憂愁對誰訴 未忍徒兒苦辛添
惟有暗室自反問 否有盡心渡皇原

 

活佛恩師:
若是真明理 執著心不生 
心燈常自照 他人過莫尋 
常懷過去心 無明火自生 
現在心可存 悲心救世人 
未來心可有 了愿返瑤林

 

呂祖:

血心者 物慾之心 若縱之行 久必受其連累 知其要而徹底消滅之

 然後血心轉人心  人心轉道心 道心本至大 人皆知其大 以血心蒙蔽道心 猶濃雲遮日 而失其大 知道心之大 
愈發其磊落光明 

 

呂祖:
自己之血心 知其惡而不清除
自己之道心 知其大而不復初
空知而不實行 安望其修身

 

活佛師尊:
忍耐謾罵受侮辱 
辱而不嗔無浪波
波折平息修大羅 
羅盤定位波羅蜜
蜜甜萬八離堪忍

 

活佛恩師慈悲:
心動原多由物牽 意馬奔馳逐外緣
常言修道拴意馬 究竟有幾用功虔
七情內發亂性主 六慾熏心昧本然
得一為大徒皆曉 何以未如英雄堅
心繫意縛煩惱聚 未能洒脫活潑存

有一事境現於目 繼而動心把念牽
定靜功夫賴存養 未可懈怠放鬆焉
要知修行真功建 草率馬虎難成賢
故以立德為首要 目標主見勿移遷
定心乃由戒入手 止觀方能心不牽
四勿乃是基本要 好好行持見功焉
師言一段由徒驗 實行方知非渺焉

 

濟公活佛:
但望吾徒明理深 求事順兮想天真
不如在逆明其逆 堅心定意破逆行
求事順兮難矣甚 不如求己智慧增
難事來時心安定 處之温和事可清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云: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何謂心性修持
心-人心 血心 
性-天性
修-改也 平治也
持-行持 持守 持久也

 

心性修持之重要 心性修持=道功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孟子曰: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孟子:
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