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察己心念仔細地審視和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説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説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説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念的種類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六祖云: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因屬非心,故有心之名,若知心體靜虚,本無一物,則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干心事,又何有若干種心可得而名者乎?」

 

道心、人心、血心

(一)道心者 - 仁、義、禮、智、信之心,以良知良能用事。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六祖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二)人心者 - 喜、怒、哀、樂之心,以情慾用事,時善時不善。

 

(三)血心者 - 奸、盜、邪、淫用事之心,不知理智,全無善矣。

      《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心念的重要:

一) 心念定升降

    仙佛聖訓:

    三期末年天開科選,考驗層出不窮,修道人真誠無偽者,自可通過

    考驗更上一層,考得過就是萬八的逍遙,考不過就是萬八的苦惱!

    常聞:一世修一世成。修道人要腳踏實地,在每個心念動轉之際,

    在每一個遇難、遇考、遇魔之際,能及時提醒自己回心改省,將是

    在保護自己免於罪苦深淵,觀古今多少修道人午時成道巳時墜,皆

    因一念之差而隔了天淵,然這一切都是外在環境人、事、物牽擾之

    錯誤嗎?其實全在於自己的心念。

 

二) 心念造因果

    南海古佛慈悲:

    「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間微塵,因心成體。」

 

三) 心念影響外在

    仙佛聖訓:

    心猶首面甚致飾 面一無飾塵垢之

    心若一朝不思善 惡邪入之行舉失

    咸知飾面悅人目 莫知修心方為實

    夫面不飾愚謂醜 心之不修賢謂疵

 

    南海古佛慈悲:

    「心猶首面也,則當整飾也,面之不修飾,則塵垢穢入之;心之不修

    善,則邪惡侵襲之,面不修,愚者謂之醜猶可;心不修,賢者謂之惡

    焉可容也!故攬照飾面謂心之潔也,傅脂謂心之和也,加粉謂心之鮮

    也,澤發謂心之順也,用櫛謂心之理也,用髻謂心之正也,攝鬢謂心

    之整也。」

 

如何審察己心念

一) 格除心物

    《學庸淺言新註•釋格物致知》: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

    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

    居内,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

    哉。」

 

    《學庸淺言新註》云: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心物未動

    也,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

    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二) 清心寡慾

    祖師慈悲治心之道

    人之心胸:多慾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慾則忙;寡慾則閒。

    人之心術:多慾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慾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慾則餒;寡慾則剛。

 

    師母慈悲:

    唯有不貪不妄,才能保得清靜本體。

 

    南海古佛慈悲:

    癡心難超三界,意妄必墮深淵。

 

    教化菩薩慈悲:

    「需要是應為之事,想要是私慾之心,私慾之心好像深井一樣難以填

    滿,讓自己的心態轉個彎,莫讓不必要的事物干擾己心。」「心無欲

    則剛,心無邪則正,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態的調整是當下的,極為

    重要,心清轉流輪,心迷流輪轉,心若不健全,凡事生疑生妄,事事

    不如己意,日日惶恐不安。」

 

三) 修心以正

    呂法律主慈悲: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也,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仙佛聖訓:

    正心何來千魔萬考侵

    正念何來貪嗔癡恚轉

    正見何有惑亂是非瞞

    正思維何有波興起伏推

 

    仙佛聖訓:

    「正以治心,看這正字從一從止,因能止其一所以為正,為人君止於

    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因能止其一所以可為正,然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

    其正,有所好惡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皆因其心失其一

    也,所以難為正。心乃一身之主,百行之本也,一個起心動念所帶來

    的結果必天淵之別。」

 

四) 反觀自照

    詩云:

    古人製鏡留至今,

    人人錯用照外身,

    可惜不知鏡用意,

    悟行雙全聖賢人。

 

    濟公活佛慈訓:

    覺照真如面  念念性中存

    靜則能朗現  亂則心落偏

    求定須存養  守玄功莫捐

    勤將真心顯  方悟有洞天

    萬緣難得寂  我心不受牽

    應物莫隨境  完滿無缺焉

 

    濟公活佛慈訓:

    心能如止水  寒冰不蕩然

    若無功夫見  稍一則動玄

    雜念妄想起  一念繼一念

    人落於後天  隨順逐慾捐

    貪求難得遂  嗔恚起無邊

    為求而痴戀  性天日埋焉

    若不反求內  何能復本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