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混濁,了了分明,不亂,不被物染

- 如如不動,是本性

清靜–安靜,不被外界紛擾,干擾。

 

清靜的好處

一) 做事少錯

 

二) 靜能生慧

    清靜經: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活佛師尊:

    自性本來無一物 何來煩惱鎖心神

    皆因無明愚痴障 困苦身心礙智生

 

三) 直了成佛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六祖壇經: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南天文衡聖帝降:

    眾生呀!明白一、實踐一、放下一、粉碎一。就是咱們求道,得一心

    清淨,會此心無雜,及至融入一心無我,再無有無我著意之過程。是

    而欲心靈平靜,首在求得安住於「一」之道,萬緣俱空,一切放下之

    時,師尊一指之處,亦即內心與外境,俱為合一之際。找到心靈統一

    之處,日常二六時中,默守默照神光之所。

    哈哈! 吾闡得一之真義,汝等可會心明白嗎? 一指雖在剎那,忘心

    卻要永久,忘心,即去除妄意之心,懂嗎?故修子求道之ㄧ指,即為

    找回心靈平靜之開始。可惜修子皆不參、不悟、不明、不守,不知

    寶「得一」之心法下功夫。

    求道,乃上天賜眾生,找回自己一心不亂之下手處,可惜有幾人老老

    實實,體悟落實,有幾人從此開悟,一心不亂是啥真相?不下功夫,

    苟且偷懶、好行小道、自我馬虎,求十遍、百遍也是白花精神,白費

    時間。所以平常無事之時,默守玄竅,神光返一,日久功深,漸漸心

    不起妄思,不易受外界形色影響。再來,就是覺照之功夫,守一住一

    ,尚非究竟,若起心又偏,動念即乖,守一亦枉然!必須在動心起念

    之剎那,有覺察是非,照見真假之功夫,日日持恆,即起即覺,即念

    即照,則妄無從起,罪無從生也。三寶心法要活用,人是活的,法是

    死的,心是活的,書是死的,知道嗎?

    爾師稱活佛,故佛要活,佛相是死,着形執相,就是其心已死,還怎

    麼成佛呢?避免使自己執著形相,執着文字,轉不出來。修道一輩子

    ,心還很痛苦,很不快樂,鬱結難解,為什麼?因為心已經僵化、阻

    塞了,所以上天降道,使修子成為開心活佛。

 

如何修清靜心 ?

一) 遣慾

    清靜經云: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清靜經: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觀其心,心無其心。

 

    濟公活佛慈悲:

    澄心欲除,不隨物競逐

    情識兩忘,原來無一物

 

    七祖白玉蟾:

    「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毁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

 

    活佛師尊曰:

    「修道就是修心,心一動,五官就跟著動;此時應閉目養神,

      鎖心猿拴意馬,回歸明師一指點的地方。」

 

    古仙云:

    「不離方寸無間斷,何愁大道不圓成﹗」

 

二) 除妄

    清靜經: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佛云:

    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

    若離妄想執著,則清靜智,無漏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三天主考:

    妄念一生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大學: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佛云 :

    覺諸相空,心中無念,念生則覺,

    覺之則無,修行妙法,至此可以。

 

    世尊慈悲: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古德云:

    「終日走紅塵,不信自家珍。」

 

三) 不染   

    六祖云: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四祖道信大師慈悲: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金剛經云: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師尊慈悲:

    「修道人於末法時期,要發大愿心。讓自己的心,提昇到與十方諸佛

      菩薩的心一同,否則只圖此生此世之了脫,何以契入真理法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