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 以我為中心,凡事皆依我而行。

自我心 – 心中所思所想,皆以自我作依歸。

 

自我心的害處

(一) 橫結惡緣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1)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系疏遠  

       2)固執己見,唯我獨尊

       3)自尊心過強、過度防衛、有明顯的嫉妒心

 

(二) 損害德性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易經:「人道惡盈而好謙」

 

(三) 聖業難成

 

如何去除自我心

(一) 心存慈悲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1) 慈是予眾生樂

       (2) 悲是拔眾生苦

       (3) 喜是隨喜和歡喜

       (4) 捨是施予

           老子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二) 去除我執

     濟公活佛慈悲:

     修心:治心先要除欲,所謂慾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性為

           欲汨則亂,心為物動則爭。私慾越大,氣量就越小,物慾越

           多,成佛就越難。故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

           牽之,乃生妄心而有貪求,即是煩惱,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上士不爭,下士好爭,為了爭名奪利而拼的你死我活,如果

           不與人計較,則煩惱去矣,故不與人爭利,則憂愁去矣。常

           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

           毒消滅。

           看破金錢以過人生第一關。

           識透情色以過人生第二關。

           悟透生死以過人生第三關。

           這也是修心的要素。

 

     活佛老師:所以你們要時常‘關心’自己,才能‘開心’。

     關心—關閉一切邪惡之心念。

     開心—敞開一切正思惟之心扉。

 

     老師:聖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

           故不識本心,不能明心,不識本性、不能見性。

           如果不識本心,學道無益,不明本性,學法無得。

 

(三) 謙虛有禮

     濟公活佛慈悲:

     修身~所謂「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見人而不自見者

           矇,言人而不言己者失;所以聰莫大於自聞,明莫大於自見

           。」

           聖人皆有錯,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是因為知道認錯改過

           ;凡夫之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只知我對、我是。

           故聞諫而仇則敗,過而不知則蔽,迷而不反則惑,好直辱人

           則秧,以言取怨則禍,自厚薄人則仇,親讒遠忠則惛,慢其

           所敬則凶,行不依理則亂。所以,言莫過於苛,行莫過份;

           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講話時要心平氣和,處事時要老成持重。細聲慢語,道理自

           然圓通;從容無迫,態度自然端莊。

           更要望人修過,怪人休深。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蓄

           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只記人好處,則天下人皆友;只記人壞處,則天下人皆敵。

           這是修身方面的涵養。

 

     天然古佛對徒十三問

     問徒是否改了脾氣  待人處世誠懇和氣

     問徒是否尊重自己  言行舉止合理合宜

     問徒是否真正努力  培養內德分秒珍惜

     問徒是否不貪名利  清廉自持聖賢看齊

     問徒是否口德謹記  是非私隱絕不論及

     問徒是否不再挑剔  找人好處包容異議

     問徒是否智慧開啟  嚴守戒律言則及義

     問徒是否寬厚心地  將心比心愛人如己

     問徒是否真心誠意  虛偽矯情刪除無疑

     問徒是否初衷不棄  發菩提心行持到底

     問徒是否了愿積極  為所當為在所不惜

     問徒是否覺悟明理  去妄歸真樂道不疲

     問徒是否注意身體  飲食運動正常作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