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乃利益,謂凡有益於我,皆稱為利。

- 當我們事事成功,「順利通達」、有益於我的感受,自然令我們感

     到如意、滿足和歡喜名為利。

- 世間所愛所憎,能煽動人心,能影響我們的情緒。

 

被利風吹倒的害處

1. 患得患失

   《論語》:

   「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大學: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2. 迷失本性

   《論語》: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3. 障礙道業

 

如何不被利風吹倒

1. 去私慾

   大學: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

   孟子:「夫志,氣之帥也。」

 

   王陽明:

   「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一有私慾,即便知覺,自然容住

     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慾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慾便退。」

 

2. 隨緣行

   達摩祖師:

   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

   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

   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2. 行真利

   達摩祖師:

   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

   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

   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

   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

 

   詩云:順境修行莫看輕 

         隨波逐浪令人驚 

         清規嚴守超三界 

         自在逍遙返玉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