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生平事蹟
關帝出生
是三國時代漢朝儒將 名羽,字雲長,追諡「壯繆侯」。東漢桓帝延熹三年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誕生於河東解州常平村寶池里(今山西運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於臨沮(今湖北南漳)歸空。(公元160-219年) 時60歲 距今1800年
關帝相貌
自小骨格非凡,英氣勃發,平日陶冶武學,又喜讀書,尤好春秋左傳。及長,身長九尺 六寸,面如重棗,唇似丹硃,臥蠶眉,丹鳳眼,器宇軒昂,胸懷大志,自許文武兼備,當為志士 為國效忠。年十七,娶妻胡氏,而後育有關平、關興、 關索三子。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異志群雄並起,當時皇室受制於外戚、宦官之手, 朝綱不張,民心大失,大漢江山朝不保 夕,岌岌可危,加上群雄紛紛據地稱霸,各擁山頭自立為王,更使漢家天下動盪不安。關羽目睹局勢混亂,即欲伸展己志,於是在東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 )離鄉闖盪,想要在亂世中有一番作為,中平元年( 西元一八四年 ),距關帝離家已有五年,關帝在涿郡的酒館中巧遇劉備與張飛,三人相談甚歡,都有恢復漢室之意,於是相偕前往張飛宅莊,並在宅後桃園中義結金蘭,序論年齒,劉備為長,關羽次之,張飛為么弟。關帝三人隨後在涿郡招兵買馬,募集五百餘人後前往投效鄒靖,後來黃巾賊來犯,鄒靖率劉備兵馬出擊,大破賊軍,因平亂有功,封劉備為安喜縣尉,關帝與張飛隨兄長上任,三人禍福同享,寢食不分,直至張飛因不滿朝廷督郵索賄,盛怒下鞭打督郵,兄弟三人只得轉投劉恢。
曹操賞識
中平五年,關帝二十九歲, 劉備軍馬因平漁陽之亂,升為別部司馬,關帝與張飛亦隨同轉任;翌年 靈帝駕崩,董卓入京另立幼主獻帝,自居相國之職,擅權專政,引起諸郡不滿,紛紛起而聲討,並公推袁紹為盟主,進軍京都。當時董卓部下大將華雄 驍擾善戰,連斬袁紹營中四名猛將,袁紹驚怒之下,召集州牧商議,當時,關帝陪侍劉備在側,見情勢危急,自願披掛上陣,往取華雄首級,在場多人
只有曹操慧眼識英雄,極力保薦,並酌酒一杯敬關帝,只見關帝氣定神閒回道:「待我取華雄首級回來,再飲不遲。」說完即提刀上馬,馳騁而去,眾人尚在疑信之中:關帝已然斬了華雄歸營,先前杯酒猶有餘溫,此戰令眾人對關帝刮目相看,也奠立關帝有勇有謀的英勇形象。
降漢不降曹
華雄既斬,關帝再敗呂布、斬管亥。興平元年( 西元一九四年 ),劉備接掌徐州州牧。兩年後,關帝奉漢主之命,率軍討伐袁術,由張飛暫守徐州,怎奈張飛酒後誤事,為呂布兵馬所乘,徐州落入呂布之手。此後劉備率關、張二人奔赴許昌,與曹操共同出兵合擒呂布,收回徐州。劉備客居許昌期間,見曹操舉動有竊漢之心,於是藉故返回徐州,曹操恐事機外洩,暗中命徐州剌史車冑擊殺劉備,事為關帝識破,出營迎接劉備,並斬車冑,關帝則自守下邳(披)。
建安五年,曹操攻徐州,徐州失守, 劉備逃至青州。關帝則死守下邳,保護劉備妻小,曹操眼見下邳久攻不下,派使張遼前往勸降,張遼以「一者可保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極力說服關帝,關公為保兄長妻小平安,遂與曹操約法三章:一者降漢不降曹:二者兩嫂以劉備薪俸給養,曹營上下人等不得到門:三者一知兄長劉備下落,不辭干里路途,便當即刻求去。
封金卦印
曹操甚愛關帝之才,於是答應所求,並且百般禮遇,曾經厚贈綾錦、金銀器皿、異錦戰袍、赤兔馬等物,關帝收受後,轉供兄嫂使用,戰袍則著於舊袍之內,以示不忘故主,而千里良駒赤兔馬關公欣然接受,以待日後尋兄之用。同年三月,關公應曹操所請,斬袁紹手下顏良,獻帝表彰其功,封為「漢壽亭侯」
嗣後關帝又斬文醜,袁紹連折兩名主將,元氣大傷,於是退軍武陽, 按兵不動。此時關公得知兄長劉備下落,屢次求見曹操辭別,曹操知道關公求去之心,故意避不見面,關公遂封金掛印,護送兄嫂離開許昌。
過關斬將
過關斬將非得已 忠臣義弟輔朝綱 由於沒有曹操放行公文,沿途屢遭阻礙,遂有過五關(東嶺關、洛陽、沅水關、榮陽關、黃河渡口關),斬六將 (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之事,後來曹操見關公去意堅定,連下三道放行公文,
關公一行始能通行無阻,行經臥牛山附近時,關公收周倉為部將,行抵古城,重逢張飛,張飛迎二嫂入城,關公往迎劉備,再次經過臥牛山時,巧遇趙子龍,一行人會合古城,宛如龍虎會風雲。
義釋曹操
建安八年,劉備屯兵新野,因軍師徐庶之計,收得樊城一地,由關帝領兵鎮守。其後因徐庶之推薦,劉備再得臥龍先生諸葛孔明之助,多次運籌帷,大敗曹軍。赤壁一役,曹操敗逃華容道,當時關公奉孔明之令,在此守候曹操多時,由於曾受恩於曹操,關公不忍曹操成為刀下亡魂,於是義釋曹操。赤壁之役的獲勝。讓劉備收有江南諸郡,不久關公受封為「襄陽太守蕩寇大將軍」。
力保荊州
建安二十年,由於劉備、孔明相繼前往益州,乃由關公鎮守荊州,當時孫權亟欲索回荊州,關帝認為荊州是大漢疆土,孫權無權索回,而堅持不還,孫權於是令魯肅計設關公,在臨江亭設宴邀約關公,想以武力逼使關公就範,關公單刀赴會,雖深知宴無好宴,席間仍談笑自如,後來裝醉趁機挾持魯肅至江邊,揚帆而歸,力保荊州疆域。
刮骨療傷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即位為漢中王,曹操聞訊大怒,派司馬懿結好於孫權,以孤立劉備,當時孫權一面與曹操交好,一面又想要拉攏劉備,暗中遣人與關公商議聯姻,卻被關公嚴辭拒絕。不久曹軍有意攻取荊州,劉備封關 公為五虎將之首,五虎大將之成員
除關公之外,尚有張飛、趙雲、馬超與黃忠四人,五人合力進攻襄樊一地,當時關公在樊城與曹操大將龐德對陣,左臂中箭,青腫不能動,神醫華陀特來醫治,以破臂刮骨之法療傷,滿帳軍士掩面失色,唯關公依然說笑如常,飲酒下棋,神色不改。
父子遇害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東吳呂蒙詐病,誘使關公移師圍攻樊城,當時呂蒙 一面點兵三萬,前往進攻荊州,一面又與曹操密議兩面夾攻關公,關公腹背受敵,退走麥城,因援兵未到,又夜走臨沮,卻為東吳伏兵所擒,其子關平聞訊來救,力盡被俘。天明,孫權深仰關公忠勇,急欲勸降,當時東吳主簿左咸期,認為此舉無異縱虎歸山,於是孫權命斬關公父子,關公父子二人同時遇害。
英靈不散
關公享壽六十,關平年四十一。關公遇害的消息傳抵麥城,據守麥城的周倉、王甫與營中軍士悲憤難抑,一同自刎殉主。同時間,孫權在計殺關公後,設宴慶功,席間論功行賞,呂蒙功居首位,孫權進酒序功,呂蒙接酒之際,突然厲聲大罵孫權,眾人大驚,知道關公英靈附身呂蒙身上,不久呂蒙即七竅流血而亡。 孫權在關公遇害後,深恐劉備報仇,於是以木匣盛裝關公首級嫁禍給曹操,一方面又厚葬關公身軀於當陽漳鄉
曹操歸空
當曹操接獲木匣後,見關公面目如常,口開目動,心中大慌,馬上命人刻沈香木為軀,連同首級一同葬於洛陽南門外,曹操在受此驚嚇後,即一病不起,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氣絕而亡。關公遇害後,英魂不散,悠然飄盪至當陽玉泉山,山中老僧普淨曾與關公在鎮國寺有一面之緣,當時關公奉嫂北行,行經沂水關時,守將卞喜設下毒計,在鎮國寺中埋下刀斧手百名,當時寺中和尚普淨眼見關公命在旦夕,暗中示警,使關公與兄嫂化險為夷,而普淨也隱居於玉泉山中。
大徹大悟
此番相逢,普淨見關公心有不甘,英靈浮盪雲中大呼「還我頭來」,於是有心藉機開導,便向關公闡明前因後果,普淨云:「將軍,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前因後果,早有定數。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而昔日顏良、文醜與五關六將之頭,又要向誰索取?」關公聞言猶如當頭棒喝,大徹大悟向普淨叩謝而去。後來關公常在玉泉山顯現聖蹟,當地人遂於山頂建廟奉祀。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中這樣敘述:
卻說關公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游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禅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
普淨仰面谛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塵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
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馬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關帝成神
唐朝儀鳳元年(西元六七六年)玉泉山建造佛院時,以關公曾在鎮國寺聽經及普淨和尚點化之因緣,授命關公為「伽藍之神」,成為佛道 兩教共祀之神明。關公遇害後,身首分葬兩地。於是,民間有「頭定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的說法,在這三處均有建廟立祀,分別為:山西省解州運城市關公故鄉常平村的「常平家廟」、河南省洛陽市的「關林」、湖北省當陽縣的「關陵」。
關聖帝君之天職與稱號
關帝名美髯公 是現今之中天玉皇大帝 第18代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關帝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奉為五文昌之一。山西夫子 佛教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
天道四位法律主之一,擔任護壇、護法、護道等天職。民間因其桃園結義 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 仁勇威顯 護國保民 精誠綏靖(靜) 翊(亦)贊宣德 關聖大帝」。
關帝又稱 蓋天古佛 伏魔大帝 武神 一手拿著青龍偃月刀,一手扶著鬍鬚,除了一般廟宇,在警察、黑道家中,也都會擺設關公的神像。戰神:關公是曠世大將,其勇武為世所稀有,習武者奉為武聖。因此,歷代尊為武聖祭祀,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保護神。關公亦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文神 在文昌廟裡的關公 放下青龍偃月刀,手拿一本《春秋》,這是關公文靜的一面,在這裡祂又被稱為「文衡聖帝」。商界守護神:商人佩服 關聖帝君重信守義,希望做生意時,大家都能守信用、講公道,所以又被尊為「商業的守護神」。財神 關聖帝君「封金挂印」時,將曹操所贈予的金銀財寶,記錄得一清二楚,退回曹操, 藉此表白自身一介不取,故後世尊之為「財神」。
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及視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醫藥神: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尊為伏魔大帝,村民有病,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因此,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簽,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
關帝的心聲教誨
中天玉皇關雲長降
詩云:義薄雲天功蓋世 五常恪守攬春秋
千里尋兄金蘭義 叱吒沙場為盡忠
嘩嘩嘩!俺老關羽雲長是也,手提青龍偃月刀,身跨千里赤兔馬,降來佛堂,參叩
上帝 道安住世祖師眾賢可好,本座參贊聖典以助大道。
一腔鮮血在胸膛 為報社稷與皇恩
吾乃一夫忠誠義 誓死報主知遇情
古昔征戰披星月 百姓哀哀吾心傷
扶老攜幼去邊陌 軍民殘軀使吾悲
是戰不戰如何算 不戰國亡家分散
彼時心境今難解 唯留忠義在人間
現今世間樂安平 惜福惜緣尋真義
降來大道同離苦 不再輪迴因果受
吾在世,堂堂九尺之軀,雖有正氣凜然之勢,但懷悲天憫人之心,吾之殺,不為己也,吾之戰,非為私矣!吾殺之,吾痛之!
吾戰矣,吾不欲再戰矣!何人可知?吾於彼時,忠肝義膽,慈悲惻隱之交戰!吾處於彼時,亂世之大時代,吾不殺、不戰,則百姓受死,戰亂更甚,吾不得已矣!為漢室太平,百姓安居,此忠烈之心,成為後世歷朝武將,為國盡忠,建立楷模。人生在世,留得什麼在人間?留得金錢、權勢、美名?這些如過眼雲煙,應留忠孝節義在人間.忠,乃盡己責,良知良能不昧.孝,乃知恩報恩於尊親長上.
節,乃遇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義,乃發自良心,恪盡當行之事。吾在世未修行、未茹素、未渡人,為何尚能上證凌霄極果,乃盡人之一點本份而已,一點本份,一點良心,擴而充之,可至大至剛,至無至極,能合天地正氣,與虛空諸聖同心。是而,修道人,應以自己一點良心,做人處事,事事無愧於內在之真我,待真我完全呈現之時,就是修道之功夫已了之際。寧可殺身以成仁,毋以損人而利己。
為天下蒼生,無視自己之私益,就是盡己以成人;為自己之利,欲損害別人,就是人面禽獸不如。修道,可以說的冠冕堂皇,洋洋灑灑,但這有什麼用呢?好看賞心悅目之文詞,華麗對仗之字句,徒增外表之修飾及偽裝。所以,老關吾就在此,直言無諱,痛割時下道子之弊病,修道沒有面子可言,亦無自尊之可說,無我,那來面子?性空,何來自尊?錯就是錯,錯,認錯,改就是了,多麼之灑脫自在。
不肯認錯,心垢仍舊,想要見得心垢裏面之明鏡自我,何年何月呢?看似聰明,能規避過錯的人,其實是愚癡不堪!騙得了天下人,卻騙不了自己,再去輪迴,想想看,百年過後,誰騙誰?誰怕誰?誰怨誰?直心流行,一心清淨,了己願力,見自本我,方成大道。上天之道,讓人給複雜化了,從今而後,要讓大道更有條理,修道更明確簡單,想想,吾在世,一場法會沒參加過,ㄧ餐素食沒吃過,一件功德沒做過,一毛錢沒捐過,如何成就回天之果位?上證中天玉皇,統御三界,為何呢?因為吾有一腔赤忱無私之熱血呀!吾能做到,相信天下之道子,在道場也能盡忠、盡孝、守節、行義,為自己、為蒼生、為上天之大道傳承,拿出自己之智慧良知勇氣,在此道脈傳承、薪火相傳之大時代,願當忠勇無畏之烈士,為天下眾生之慧命,努力奮鬥,不要再做鄉愿,或認為自己是無辜,在道場,每一位道子,對大道之傳承,都負有責任,每一個人,都負有創造白陽大時代之使命,每一個人,都有撥亂返正,激濁揚清之能力,只要大家看的清楚,所發之心,就是天地之正氣,老母之大宏願心,記得吾一番話語,不再多批,退,回中天。
關帝的志願
關帝:
稽查當今之世 人道澆漓 拋却太古之風 俗情變詐 五倫不講 百行全虧 惡積如山 恬不為怪 孽緣似海 竟不自知 因而獲罪於天 時行浩劫 遂至奔逃無地 痛楚呻吟 轉入畜生 孽無盡期之慘 稍存仁愛 烏有不痛之心 歲在庚子初時 吾偕文呂二帝 跪奏通明七日 盡竭精誠 哀求恩准群真 宏施大澤 隨處飛鸞開化 上下相通 逢壇駕鶴降臨 人神共會 陰陽交語 使智愚之誠求 善惡易明 見幽顯之報應 此作中流之砥柱 欲挽既倒之狂瀾 猶冀有志諸生 傳宣廣勸 免至凡庸舉世 墮落深沉
關帝的經文
桃園明聖經 戒淫經 覺世真經 大解冤經 救劫永命經. 忠義經 救劫渡人指迷篇 正心寶誥等等 尚有無數之乩文聖訓
關帝:
意念犯罪 嚴重過行為 很多人以為腦子裡想沒關係 其實腦子裡想任何不好的東西 對自己傷害更大 身口都不要造業 意念也不要造業 意念一動 天上地下全部會發出聲響 護法神聽得非常清楚
關聖帝君的德行
(一) 關聖帝君八德全修昇為神
關聖一生八德全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確稱得上「萬世人極」
《 關聖帝 君明聖真經》:「孝弟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
八德乃人道根本, 關聖帝君即因八德全修,歷經種種試煉,因此深
受世人敬仰,方能超昇為神,享受萬代馨香。
南天文衡聖帝,恭述 關聖帝君力行八德的一生。茲引述如下:
孝—敬順長輩
關帝十七歲時,娶聖后胡氏,育三子:長子平、次子興、三子索。
二十歲時,眼見天下多事,亂臣賊子蜂起。因思及已有後嗣,足可
奉侍雙親及傳宗接代。遂請求雙親准予離鄉投身軍旅,以匡扶社稷
,報效國家。
弟—友愛兄長
二十五歲時,在涿郡(今河北涿州)與劉備、張桓侯(張飛)相遇
,三人志同道合,於桓侯家後院,花開正盛的桃園,義結金蘭,留
下「桃園結義」的美名。誓言上報國家,下安百姓;不求同年同月
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此後,始終追隨劉先主,樹立了兄
寬弟恭的人倫典範。
忠—盡己之心
後方,有孫權誘騙糜芳及士仁叛離,襲取江陵(今湖北荊州);前
方,又有曹操派遣徐晃支援曹仁,關聖帝君因而退避麥城(今湖北
當陽)。
此時,孫權派諸葛謹前來勸降,關聖帝君堅持:「玉可碎,而不可
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心如鐵石,視死如歸,堅持忠
臣不事二主。
遂在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於臨沮昇天,享壽五十九歲。
「精忠冲日月,義氣貫乾坤。」關聖帝君一生扶漢興劉,坦蕩磊落
並顧及人情事理,實為聖文神武師表。其為所當為的浩然正氣,明
是非、辨善惡,正是我輩聖門弟子理應效法學習之處。
信—誠實不欺
五十五歲時,東吳孫權派魯肅、呂蒙等欲取回荊州(魯肅施計,邀
請帝君赴宴,關平諫阻;帝君不從,遂偕周倉駕一扁舟,單刀赴會
,不帶士卒。酒宴中,雙方爭議良久,周倉持刀大喝道,天下土地
有德者居之,為何荊州該屬東吳所有呢?帝君是時變容奪刀言道:
此國家大事,汝何敢多言?
周倉得知帝君之意退出.帝君乃偽裝飲醉,右手執大刀,左手挽魯
肅,直至江邊,方才鬆手,登舟道別,魯肅伏兵莫可奈何,眼見帝
君揚長而去。
關聖帝君明知危機四伏,仍然信守諾言,輕裝簡從如期赴約,即是
「單刀赴會」的典故。此乃信之表現
禮—謹守倫常
四十一歲時,下邳(脾)之役為曹操所困,又與先主分散,為保護兩
位皇嫂而暫居曹營。次日,陪同兩位皇嫂隨曹軍往許昌,途中安歇
於館驛,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故意安排叔嫂三人共處一室。但關
聖帝君立於戶外秉燭讀《春秋》,自夜達旦,此即是「秉燭達旦」
的典故。
既到許昌,曹操供給一棟宅第,關聖帝君分君臣之禮,請皇嫂居內
院,自居外院。
張遼更加奸險,每晚減少供給蠟燭,意圖在燭滅一片漆黑時造謠生
事,關聖帝君憤而提刀破壁,以表明節操。
義—正氣凜然
關聖帝君暫居曹營之前,於屯土山與曹操約三事,表白「忠臣不事
二主」,降漢不降曹之意;一旦有兄長消息,不管千里萬里必定辭
別投奔,以示不忘故主,明來明去之義氣。期間,曹操贈與異錦戰
袍,關聖帝君將 先主所贈舊戰袍罩於上,以示絕不得新忘舊。
曹操將呂布的座騎赤兔馬相贈,關聖帝君感激至極,再三拜謝。曹
操十分疑惑,過去屢送金帛、美女都不曾言謝,今日何以如此?關
聖帝君答以此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一日便可相逢。
曹操又表奏朝廷,封 關聖帝君為「漢壽」地方的「亭侯」並鑄印贈
與。關聖帝君因見印中未冠國號「漢」字,堅辭不受,後再重鑄為
「漢漢壽亭侯」方才接印。
關聖帝君暫居曹營一段時間之後,獲悉 先主在袁紹軍中,隨即趕至
相府拜辭曹操。
曹操愛才,故意屢不見面, 關聖帝君只好修書辭謝,並將所獲贈的
金銀財寶,一一封置庫中,「漢漢壽亭侯」印則懸於堂上大梁,護
送二位皇嫂瀟灑離去,此即是「封金挂印」的典故。
曹操歎服:「不忘故主,明來明去,財色不動其心,爵祿不移其志
,真丈夫也!」
廉—堅定操守
五十一歲時,領命取長沙,與老將黃忠對仗。黃忠馬失前蹄跌倒在
地,關聖帝君廉潔自持,絕不趁人之危,反而大聲喝道:「快快換
馬來,再一決勝負!」真是光明正大,亙古英雄難比並!長沙守將
魏延開城門投降後, 關聖帝君且引領 先主入城親訪,黃忠於是歸
順。
恥—羞惡勇氣
五十九歲時,攻打樊城(今湖北襄樊),曹仁在敵樓上,見關聖帝
君僅披掩心甲,於是速招五百弓弩手射擊。關聖帝君見狀,緊急勒
馬回營,意外中箭翻身落馬。幸得 關聖太子平一陣殺回,始得救
父歸營。 關聖帝君拔出臂箭時,發現箭頭有毒,毒深入骨。
名醫華佗獲悉消息,趕來醫治。療傷時,關聖帝君恥於膽小怯懦,
而勇於承擔刮骨之痛,飲酒下棋談笑自若,後世欽為神勇。何以如
此無懼?源自八德全修所長養之浩然正氣!
(二) 關聖帝君圓滿五常之德
關聖帝君圓滿「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千百年來受到無數世人的
景仰。亦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五常---「仁義禮智信」
千里尋兄曰「仁」 華陽放曹曰「義」秉燭達旦曰「禮」 水淹七
軍曰「智」單刀赴會曰「信」
千里尋兄不忘其本為仁:
史載:帝君應曹操所請,斬袁紹手下顏良,文醜,袁紹連折兩名主
將,元氣大傷,於是退軍武陽,按兵不動。此時關公得知兄長劉備
下落,屢次求見曹操辭別,曹操知道關公求去之心,故意避不見面
,關公遂封金掛印,護送兄嫂離開許昌。(曹操左右人馬欲追回,
曹操阻止道:事主不忘其本,來去明白,實不愧為大丈夫!)遂讓
帝君揚長而去。此乃帝君「仁」的表現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為智:
西元219年,樊城之戰。時值八月,連日大雨,河水暴漲,龐德屯兵
於山谷中,關公見山谷中隱屯軍馬,又遙見襄江水勢湍急,遂差人
堵住各處水口,待雨大水發,放水淹沒樊城,隨後不久,曹操七軍
盡沒水中。由此看出,在關公充滿傳奇色彩的戎馬生涯中,不僅武
勇“絕倫”,而且富於謀略。智勇兼備。
關聖帝君在世,八德全修,圓滿五常,登至極上品之果位!匡國救
民,經多次劫數,受盡艱辛,大義不泯,孤忠永抱,光爭日月,靈
炳乾坤,表綱常而繼大道,歷朝受封文衡聖帝,為蓋天古佛。世世
顯化,護國佑民。後得代御玄靈高上帝之至極果位,皆由忠義而來
也。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行事守信、禮等,沒有
勇武的精神和能力是辦不到的。關聖帝君,能成聖賢者,俱備浩然
之氣,有以致之,舉凡學道之士,應明斯理。
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
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
關聖帝君一生的行誼,無論是在亂世中遇到什麼樣的試驗與挑戰,
總能堅定信念,以積極正向的道德修為,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高風亮
節,而成為指引世人的一盞明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