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呂祖慈悲:
不偏之謂中者 無過與不及 執其兩端 用其中也
不易之謂庸者 即一定不可移 日常應用之定理 中者 大中至性 不易者常而不變也
孚佑帝君慈悲:
中庸一書 乃不偏不易之道也 人人終朝由之 而弗能達於至善之地 此所謂失其本矣 夫中者天之理 地之樞 人之主也 故天無中理 則星斗錯亂 四季失序 地無中樞 則山崩海涸 萬物失常 人無中主 則心意無束 四相失度 故天地人三才 必先各得其真理 而後立焉
人列三才之一 為萬物之靈 立天地之中 通四端 兼萬善 此所以得其真理也 苟失真理 此形雖存 此理則亡矣 降及末運 人心不古 世風頹敗 追其因係五倫不重 八德弗振所致 故皇天震怒 頻仍諸劫 以驚愚頑 復垂聖道 匡正人心 整飾倫常 道劫之所以並降
上帝妙用大哉 劫驚愚頑 期其心歸善 以達賢關 道渡群真 期其心歸理 以造聖域 嗟乎
上帝妙用正其宏慈耳 世人弗識 何勝浩嘆 斯時也 萬路弗通 惟一金線 捨金線而弗蹈 則自浩劫矣 故太甲曰 天作孽 猶可違 自作孽 不可活 良不誣也 然聖人教民之道 原無矜奇 即在日用倫常間
是以不作偏之謂中者 即無過與不及 執其兩端 用其中也 不易之謂庸者 即一定不可移 日常應用之定理也 定理者何乃君敬 臣忠 父慈 子孝 夫婦和順 兄友弟恭 交友以信而已 此不易日常應用之真道 復何難哉 曰言易而行則難矣
聖人無大過人者不過擇乎中庸 朝斯夕斯 念茲在茲 力行不怠 此所以為聖人也
明知中庸之道 為無上大法 言則有餘 而行則不篤 此所以為凡夫也 聖凡殊即在此點 我因有見於此 極表反對空談而弗行者 所以欲挽此浩劫 扶此狂瀾 別無奇方以營時急 惟有淺言解註中庸 作根本解決 以期人人信守奉行 人心化轉則天心效順矣 所以希聖希賢者 己心也隨波逐浪趨於下流者 己心也
弭浩劫於無形者 己心也 釀劫於彌漫者己心也 心之主權大矣哉 惟望億兆同胞深識吾言而實踐之 則吾所註淺言中庸 庶幾於社會人心 有所補益云爾
歲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歲次丁亥孚佑帝君序於西京乾元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字解】
天-理天也。命-猶令也。
性-乃人之本性,內含五常德仁義禮智信
率性-依循本性也。
道-乃自性中所具五常之道也。
修-改也,平治也,修乃盡性之能事也,以合自性之五常德。
教-化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字解】
須臾-頃刻之間也。
睹-視也。 聞-聽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字解】
見-音現,表現也。
隱-暗處也。 顯-昭著也。
微-微細事也。
獨-即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字解】
樂-音洛,快樂也。
中節-中,去聲,中節即合節度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字解】
致-推而極之也。
位-安其所也。
育-遂其生也。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字解】
仲尼-孔子之字號,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不偏之謂。 庸-不易之謂。
時中-二六時中皆合中庸之道
忌-禁也。
憚-懼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字解】
鮮:上聲,少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字解】
知者之知去聲。
不肖者-乃不長進的人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