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以慈悲為懷,與眾生同樂為「慈」,與眾生同苦為「悲」。
眾生樂即是我樂,眾生苦即是我苦。
故云:「與樂為慈,拔苦為悲」。
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沉溺苦海,佛立願以普渡之,離慈悲無佛。
佛家以慈悲為懷,與眾生同樂為「慈」,與眾生同苦為「悲」。
普賢菩薩云:慈者,愛也。天有慈心,萬物孕焉,地有慈心,萬物育焉,天地有慈心,日月合明,萬物生生不息。慈即悲憫人之心,簡而言之,愛憐他人之心。此心即彼心,彼心之憂,吾心亦憂之,彼心之樂,吾心亦樂之。是謂樂人之善,憂人之憂,憫人之苦,己安人安之志,慈心之至矣。
子曰:「修己以安人。」安人之功,乃天性之慈心也。天生萬物,各有其命,各得其所,不忍其心,而能仁惠及人之心者,可謂慈之行矣。
普賢菩薩曰:子孝愛父母曰慈。父母有慈心,不辭劬勞,養育兒女,為人子亦當有發之於內心之慈愛報答之。
知恩必報,仁也;有恩不報,不仁也。
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眾生樂即是我樂,眾生苦即是我苦。
故云:「與樂為慈,拔苦為悲」。
夫仁之為慈悲者,不忍殺其生,不忍食其肉,順其自然而生長,此謂之仁以慈悲愛人,濟世,利人,憫人之生存者也。
孟子曰:「君子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夫不忍殺生之德,仁慈之心也。
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沉溺苦海,佛立願以普渡之,離慈悲無佛。
佛陀:奇哉! 奇哉! 大地眾生 皆具如來
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語云:迷時眾生覺時佛
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佛
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
地藏菩薩立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的宏願。
觀世音菩薩立愿「若有眾生誦持大悲咒墮三惡道者,誓不成正覺…。等等」
足見菩薩的慈悲心腸,愿為眾生而捨棄自己。神聖仙佛皆有慈悲惻隱之心,渡人濟世。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世尊……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為碎地獄。遣令生天…
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經云:「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
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
因菩提而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