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峰禪師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
除非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
再來拿我金碧峰
定
定:不動 安定 安穩
何謂定?
定就是禪定,禪定是事之體,以人而言,定就是本體,可亦說作本人之身體。但身體人人有,何以叫得做定?人體能在六根涉境中而不隨緣,始得謂之定。
(六祖壇經)
何名禪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身 口 意三業:
身有三: 殺 盜 淫;
口有四: 惡口 兩舌 綺語 妄語;
意有三: 貪 嗔 痴。(十惡業)
六祖: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昩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大學提出:
(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內)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外)
Youtube片段
https://youtu.be/fFZwAsR47Fs
禪定真義?
是從生死苦惱到解脫安樂的方法。一心不亂 如如不動。對治散亂浮動 與妄想的心,心平氣和。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心安定,不受環境影響。
禪是生活,禪是智慧,禪是對應人生的一種態度。
活佛師尊慈悲:
徒兒,你空了念,清了意,才能夠清清靜靜安了心。 如果平常沒有注意心念,在最關鍵的關頭,就是評定功果的時刻。在臨終的時候,那一念迴光返照時,平常心念存些什麼?最後都會出現。
為師現在講的是那時候的果,你們現在知道果了,是不是要預防?所以平常就要「存養」你的「心性。」
徒兒修道要能動中取靜,每天若只是打坐取靜,那只是「不造業」,卻未能「消業、了業、宿業還在」。做任何事情都能專一,稱為「活禪」,「處處行禪,一切浮塵不動,才是真高明」。
為何要禪定?
放下執著
六祖: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八正道:
正念 正見 正業 正精進
正語 正定 正思維 正命
照見五蘊皆空 (色 受 想 行 識)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吳前人慈悲:
修道是全內聖以度己,而且還要行道,全外王以度人。修道是將自己由無道變有道;行道是因自己寡德變有德。修性是恢復本來, 修命是鬆纏解業。
如何能修禪定?
離一切相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金剛經: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IMAGE 知幻離幻
I ntelligence 智 慧
M anner 頓悟態度
A estheticism 止於至善
G ratitude 常懷感恩
E nergy 常勤精進
圓覺經: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天然古佛慈語:
凡人追求名利,修道人追求解脫, 都是有求有失的,因為有求,內心已有對待,產生了分別,而這個 分別心就是生死輪迴的種子啊! 天堂不是在上面造就,或百年之後 才能夠去的,而是在當下是否能 夠轉念,若時時刻刻都為眾生著想, 時時刻刻都捨己為眾,渾然忘我, 則天堂即現。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1.大學之道:立身處世最根本的學問道理。
2. 明明德:彰顯人類與生俱來的光明美善的德性。上一個「明」
字是動詞,彰顯的意思;下一個「明」字是形容詞, 光明的
意思。
3. 新民:使人們革掉身上的舊習。「新」,指革舊更新。「新」
一作「親」,「親民」解作親近民眾。近代學者有人認為兩種
解釋可互相補足,要親近民眾,才可教化民眾,幫助他們革去
舊習。
4. 止:此處用作動詞,達到。
5. 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6. 止:此處用作名詞,指所到達的地方。
7. 定:確定的志向。
8. 靜:心不妄動。
9. 安:安定。
10.慮:思慮周詳。
11.得:達到理想中至善的最高境界。
濟公活佛慈悲:
修道,就是一種改變。改變自己不良的心與念,讓自己能因心轉而得到該有的寧靜與自在。唯有改變自己,才會快樂起來,充滿原動力。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把它放下, 讓自己每天都有嶄新的一天,接受全新的自己。
金剛經: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非相 即見如來。
金剛經: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最後老師送給徒兒的九轉金丹
1.三不離:不離道場、不離前賢、不離經典
2.三不倒:不被貧病潦倒、不被名利考倒、不被人事考倒
3.三不忘:不忘佛心、不忘金線、不忘愿立
【結】
詩曰:
禪心須在塵中淨
定中妄念心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