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
張問「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張-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少聖人四十八歲,年少時志趣從政為官
論語·為政
子張學干祿
干- 求也
祿- 任官所得的俸祿
孔子家語
子張問入官
入官- 當官為政之道
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德- 崇:提高。提高品德
辨- 辨別
惑- 惑疾
信- 南極仙翁曰:忠信可谓互為內外表裡。「忠」盡心。 「信」不欺。
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徙義- 徙,遷也。義,天性之所宜。
義,凡合乎天性之所宜,能徙意而從之。
惡- 厭惡
忠信之道(一)
不訛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集則可親也,信集則可惡也。忠信集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忠人無訛,信人不負。君子如此,故不誑生,不負死也。
忠信之道(一)
不訛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集則可親也,信集則可惡也。忠信集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
訛- 偽
孚- 同俘。俘虜
知- 智慧
忠信之道(一)
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忠人無訛,信人不負。
君子如此,故不誑生,不負死也。
伐- 砍撃
誑- 欺騙
忠信之道(二)
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陶而睹常,信之至也。至忠無訛,至信不負,夫此之謂此。大忠不說,大信不期。
不說而足養者,地也。不期而可遇者,天也。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謂此。
渝- 變
陶- 陶瓷(用黏土燒制)
睹- 看見
期- 期待
張問「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一) 從善如流
(二) 虛心納諫
(二) 虛心納諫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
諤諤(音鱷)-說話正直
唯唯-附和順從
爭-同諍。諫諍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悖亂-背逆
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一) 從善如流
(二) 虛心納諫
(三) 檢討反省
(三) 檢討反省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蘧(音渠)伯玉-衞國賢大夫
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禮記》
子思: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
隊- 同墜
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包曰:愛惡當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心惑- 心患迷亂之疾病(迷亂於五欲六塵之假相中)
功夫:看破凡所有相,所有塵皆是虛妄!
戒懼:惑業
苦
藥師琉璃光王佛云:崇徳辨惑乃反本窮原之學,人無忠信義,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