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共學-共同學道
適道-向道前行 趨向正道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立-立穩道志 堅志守道而不變也
不動心 不動志 不退轉 不動搖
不破戒 是道則進 非道則退
立身行道 己立立人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權-權變 權衡輕重 時措之宜也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為百萬生靈活命 何惜如來一戒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 禮與 孟
子 曰:禮也 曰:嫂溺 則援之以手
乎 曰:嫂溺不援 是豺狠也 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嫂溺 援之以手者
權也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孟子曰: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 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
子曰: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佛云:欲障障凡夫 理障障菩薩
子曰: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程子曰:可與共學 知所以求之也 可與適道 知所往也 可與立者 篤志固執而不變也 權 稱錘也 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 可與權 謂權衡輕重使合義也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權者 聖人之大用也 未能立而言權 猶人未能立而欲行 鮮不仆矣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權者 聖人之大用也 未能立而言權 猶人未能立而欲行 鮮不仆矣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藥師琉璃光王佛:知仁勇三者 能通經達權 不滯不遺 豈共學適道者 驟臻其境 學者善思之 則道不遠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金剛經: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子曰 : 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 可與立 未可與權
金剛經: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唐棣之花-郁李樹之花
偏其反而-偏 翩也 反 翻也 翩翩然 翻動著
室是遠而-你住得太遠了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 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程子:聖人未嘗言易 以驕人之志 亦未嘗言難 以阻人之進 但曰 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 此言極有涵蓄 意思深遠
唐棣之花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 夫何遠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