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下(五)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扶)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奴)。
 
老而無妻曰鰥(關)。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哥)矣富人,哀此煢(琼)獨。』」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侯)糧,于橐(拓)于囊。思戢(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桓)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坦)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虎),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月)來胥(需)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1) 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築。這裏是指泰山明堂,是
    周天子東巡時設。
(2) 岐:地名,在今陝西岐山縣一帶。 
(3) 耕者九一:指井田製。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
    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
    耕種,收入歸公家,所 以叫九一稅制。 
(4) 關:道路上的關卡,近于現代“海關”的概念。市:集市。
    譏:稽查。征:征稅。 
(5) 澤梁:河流湖泊
(6) 哿(哥)矣富人,哀此煢(琼)獨:引自《 詩經.小雅。正月》
    。哿,可 以。煢:孤單。 
(7) 公劉:人名,後稷的後代,周朝的創業始祖。 
(8) 堠糧:乾糧。 
(9) 橐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
(10) 干戈戚揚:四種兵器。
(11)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12) 怨女:未出嫁的女子。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
 
章旨:
這章書是孟子說明堂的可毁不可毁,在乎能不能施行仁政,對於人欲,只要能和百姓相共,雖好貨好色也不妨。
 
藥師琉璃光王佛:
明堂是王者行仁政之地。王政不外乎愛民。引文土治岐可知。鰥寡孤獨。當憐恤之。的是仁政。今富人而好施。是富人哀焭獨也。富人即善人。反是即為富不仁。齊王自諉於好貨好色。孟子引入為善。舉公劉好貨。有仁民之心。大(太)王好色。俱是愛民之政。引來頭頭是道。頑石宜點頭。
 
這一章的要點:
1. 不自私 
2. 要推己及人
3. 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嘅心懷
 
濟公活佛慈示:
將心比心
人生如一個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世上受著七情六慾的污染,良心被麻木。
放眼觀世,兵亂四起,假若汝時,爲賊追迫,步步逼近,此心如何?不慌張乎?
 
又若汝時,爲賊擄去,如牽羊豕,知必身殺,此心如何?不驚怖乎? 
又若汝時,見我伴侶,已被屠割,血肉狼藉,此心如何?不恐惶乎? 
又若汝時,殺及我身,肢節殘墮,不得速死,此心如何?不冤苦乎?
 
又若汝時,忽有一賊,放我令去,此心如何?不喜幸乎?
我爲口腹,烹宰物命之時,種種景象,種種心念,與我遇賊,種種景象,種種心念,是同是異?設身處地,代彼思念,同此心境。畜心有靈,殺之能無怨恨?人類有念,可使安寧,消罪業於無形,斷因果於三寸之間,能不思否?
 
貪生畏死,人與物同。愛戀眷屬,人與物同。
將心比心,推廣仁恕,才可上登天之梯。
茹素雖釋迦教,好生乃上天心。
 
蓮池大師: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他,充己口食。
 
觀音菩薩慈悲囑語
◎天地之間有正人君子也有小人,你遇到小人,是涵養內德最好的時機,毁謗並不能打到一個人,真理乃是天地的定律,你方向正確,別人對你的毀謗是消冤解孽,所以不要為小事耿耿於懷,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如果你沒有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不能斷定你的志向堅定有幾分,你的氣度、你的雅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修道要不斷學習,不斷精進自己,道場人才適才而用,人才就地取材,物盡其用,道方能長遠,三曹大事人間辦,所以你要好好珍惜。
眾生的誠心可以感天,也可以感人,但也要你們前賢能夠有大德大智,才能為你們收圓這一層,所以天時地利與人和,隨順因緣而成。
 
一個人要有大捨的精神,必能有大收穫,這就是妙智慧,能夠看淡物質的一切,並非人人可以做得到,所以需要去學習,學習忙裡偷閒。
當講師講經說法,聽的是非也多,但要有正見去排除它,是非止於有智慧的人,修道認理實修,將來這一條道路是康莊大道,再多的毁言謗語都會消散,
 
所以要勇敢、要堅強,修道不經過鍛鍊,是不能登上九品蓮台的。所以當講師為眾生講解經義,要用功夫深入經藏,妙智慧才會無窮顯現,別人對我們的毁言越多,越是為我們消冤解孽,心志要越堅強,一個人要了解自己,你要想一想你的想法、你的行為、你的行事作風跟古聖先賢有沒有差距,如果不離仙佛言行真理的教育,那心中就無罣礙往前邁進。
 
當講師要胸有成竹,要不懼毁謗,如果有人毁謗我們,我們還能夠感恩於他,那表示你火候及格,肚量寬廣,修道要以德報怨,對好人我們要珍惜他,對於不喜歡的人,我們感恩他,這就是慈悲的心。
 
前賢把責任加諸在你身上,是在鍛鍊你們,每一個人如果有承擔的力量,這個道場才會有希望,如果每一個人都還有依賴,那將來這個道場希望也會小,所以受一點苦,不表示將來也是如此,所以凡所遇到的事,唯有感恩二個字,那麼心中煩惱就少了,加油!
 
住於佛堂的人,佛堂的一切要盡心,禮節要懂,對來往的道親,要以誠接待,不明白不懂的,前賢會給你指導,要耐心學習,不要覺得前賢很聒噪。
 
修道要使自己的心活化起來,使你的心越來越活潑,越來越開朗,哪怕歲月匆促,肉體已經老化,可是在你的心當中,永遠要有一股朝氣,它就是希望,不只帶給自己也帶給周遭每一個人,人生的真諦不是只有為自己而活,應該多利益一些人,那麼生命才不會留白。
 
修道過程當中,那怕事物錯綜複雜,都要有一份平靜的心來面對,使自己越來越成長,處世越來越穩重。
一個修行的人,上天永遠為你加被,每一個人修道都要有正見與正念,更應有正思維,所以佛家之八正道,你們要用心參研。
 
你的修道旅途當中考驗越多,是老天對你的一點愛惜 ,一則消冤解孽,二則增長智慧,三則佛家之棟樑,將來老天要你擔當責任,增加你的内德、心性、火候、耐性,所以要感謝環境,感謝上天,給你別人遇不到的環境來鍛煉自己,所以你要明白上天的用意。
 
老師慈悲:人來到世上都有一定的使命,有些事情為什麼會降臨你的身上,就表示那是你這一生所要學習的,要去承擔的;這使命並不是每天吃睡而已,而是來救渡眾生的。
我們皆從天而來,要做對得起天的事。我們現在所辦的是對眾生的事,我們是來完成使命的,來盡責的,不是來享受的。既然身負重職,有志想辦大事,就要徹徹底底、切切實實的去做。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扶)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奴)。
 
老而無妻曰鰥(關)。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哥)矣富人,哀此煢(琼)獨。』」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侯)糧,于橐(拓)于囊。思戢(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桓)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坦)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虎),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月)來胥(需)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