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方才主席  關恩主談論過「年輕學道最易有成」,吾接下來言「年幼學道」。蓋吾本年幼成道,所以吾以此為題,申論之。

 

「課文」
年輕之人,血氣雖盛,清陽雖足,思慾雖少,但是年幼之人,更是無憂無愁,不思不慮,而且神清性明,毫不染塵,所以吾以為年幼學道,更易成功。

 

「課文」
然而今日世人,方長大之後,就學將來何以謀生?如何掙錢?父母之教,師長之誨,最多者,不過一些,基本之作人道理而已,何能學道也?所以吾十分為天下,同齡之弟妹抱怨與惋惜。

 

「課文」
抱怨者,乃是因為這群天真無邪之孩童,為何不能自由自主的,抱守他們素樸之本性,而加以鍛鍊以成道器,偏偏隨時代潮流,以從親長之意向,而從一顆光明心性,漸漸墮落埃塵之中,而蒙昧之,結果只是成就凡器而已。

 

「課文」
惋惜者,乃是這麼多孩童,若得以聞道學道,以進於修道行道,將來個個可以為聖賢君子,可以立人達人,如此天下豈不多了,一股善氣仁風,多了一群仙根佛子否?但是卻多趨於末流,而使天下多生了一股戾氣,而增加了不少凡夫俗子。
唉呀!如此怎不令吾嘆息也!

 

六祖壇經:「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經云:「此心是佛,此心成佛。 」

 

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有心。 」

 

六祖壇經:「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

 

語云:

「不放逸者,即精進及無貪、無嗔、無痴三種善根,於所斷惡,防令不生,於所修善,修令增長,而為體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而為業用。」

 

經云:「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經云:「云何為無逸行?
      所謂護心也。」

 

經云:「不放逸云何?謂於斷惡法,
        具足善法中,堅作、常作、
        修習,不捨,名不放逸。」

 

(一)初步考慮

(二)正式考慮
(三)行動

(四)堅持

 

經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妄想)
    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作意」→「觸覺」→「感受」→「想法」→「思考衡量」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