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難解紛:
排難:排除危難,困難
解紛:解決糾紛,紛爭
「排難解紛」的意思是表示調停雙方的爭執或糾紛
《戰國策·趙策三》: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時間:
公元前258年
人物:
魏國辛垣衍
趙武靈王之子
平原君
秦昭王
魯仲連
地點:
趙都邯鄲
排難解紛的重要:
1) 大事化小 糾紛: 家庭糾紛,家產分配糾紛,勞資糾紛,僱主僱員糾紛,鄰里糾紛,種族糾紛......等等,有大有小。 將紛爭比喻為計時炸彈,在炸彈未引爆 前拆除,能使傷害減低,大事化小。


新一輪防疫措施,引發了不少爭議。
問題發生時,大家需要尊重他人,聽取別人意見。
大家抱銧著伸出援手為己任,紛爭減少,社會有愛,變得和諧。
排難解紛抱什麼態度:
1) 平等心
人人平等,尊重他人。
推而及之尊重一切眾生。
《華嚴經》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素食能減少眾生怨恨,糾紛。
2) 不求回報
施恩莫望報,用行動去感染他人,不求回報,令人尊重。
《金剛經》云:
“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總結:
排難解紛,能結好緣,能積善德;能化干戈為玉帛,能轉暴戾為祥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
如果每個人都能將排難解紛視為自己的本分,則人類紛減少,能和諧社會世界和平。
排難解紛是正正當當的好事,不只是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