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時常
行: 實行,實踐
菩薩: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菩提是佛道,薩埵是眾生,眾生發心求
入佛道名菩薩。又,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故為菩薩。
道: 道路
行菩薩道的重要
(一) 渡化眾生
(二) 成佛階梯
(三) 自覺覺他
行菩薩道的重要
(一) 渡化眾生
兼善天下,正己成人
孟子:天下溺,援之以道
華嚴經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皇母慈訓
三期普渡大收圓,各教各派齊相助,渡化靈兒出塵埃,三
界神聖與鬼神,齊領道旨辦收圓,渡化靈台得光明,兒若
此好佳機,要待何時度此身。
(二)成佛階梯
勸發菩提心文: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當先。
願立則眾生可渡,心發則佛道堪成。
活佛師尊: 回天五資糧:
德性、戒律、心念、火候、愿行。
活佛恩師:
求道前,天定勝人,求道後,人定勝天,求道後能夠明是非、辨
善惡,知其不可,不為之,知其善者,勇為之,能夠避禍趨
福、去惡揚善,無形中就能改變環境
語云:見人之苦如己苦,必解脫之
見人之善如己善,必助成之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
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行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行
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天爵,則惑之甚。
(三)自覺覺他
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
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三清者:錢財清、男女清、聖凡清
四正者: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五常之德:仁,惻隱之心。義,羞惡之心。
禮,謙恭遜讓。智,明辨是非。
信,為人處世的根本。
十惡:心有三毒,貪而無厭、嫉妒瞋恚、愚痴妄想;口有四
惡,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是非、妄言信口胡說、花言
巧語亂造謠言;身有三惡,殺害生命、盜人財物、淫
亂為萬惡之首。
怎樣行菩薩道?
(一) 弘法利生
(二) 慈悲喜捨
(三) 背塵合覺
怎樣行菩薩道?
(一) 弘法利生
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語云: 財施有盡,法施無窮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金光明最勝王經 '滅業障品》說: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恆河沙數
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
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
、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
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堅意經》說:
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
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
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指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
四種精神:慈無量心、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八大人覺經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
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三) 背塵合覺
淨空老和尚開示: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實具深意,因塵世眾生之環境,不離此六。住塵生心,乃
無始來之積習。而欲了生脫死,必須背塵合覺,定要做到
一切不住。所謂不住,乃不著之謂,非謂不行其法。
詩云:
眼觀美色起淫念,耳聽惡聲出穢語
鼻聞香味思飲食,口貪生靈開殺戒
心生邪念起狼毒,意追邪情起思惟
足行邪地想非非,手亂舉動不端莊
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三障:
一、業障。
二、煩惱障。
三、異熟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