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表千百萬很多很多,是數詞,是難以計算的數量
緣:因由,原因,境緣,事緣,人緣,當中又有善緣與惡緣,
    佛教的緣喻為命運糾纏的絲線,是人與人之間的緣份聯繫。
放下:放低,不放在心上
萬緣放下﹕不被這個世間的外境來牽掛我們的心,所有的都要放
          下
 
萬緣不放下的害處
1)煩惱無盡,苦惱不堪,生死輪轉
   老師慈悲:
   「煩惱皆因放不下。」
 
世人放不下什麼?
人我是非  妻恩子愛  功名利祿
權力鬥爭  富貴享樂  物慾享受
美食口福  煙酒賭博  貪婪便宜
計較得失  恩怨情仇  陳年往事
小器多疑  容貌身材  貪靚打扮
手機電腦  習慣風俗  貪睡好逸
多話批評  好辯好駁  兒孫祖業
 
雨花集-煩惱因緣
人之初生,本是空空洞洞,無所苛求,但因起分別心,便生出許多煩惱根苗,譬如富貴貧賤,郤是人為之分別,倘無富之耽,則貧而亦樂,苟無貴之別,則賤亦不知,何有煩惱,若能參透萬相為一之理,則慾望自滅,慾望滅,則煩惱何來。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六根: 眼、耳、鼻、舌、身、 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
 
萬緣不放下的害處
1)煩惱無盡,苦惱不堪,生死輪轉
2) 傷和氣
 
活佛師尊慈語【建立和合道場】
徒兒啊,大家修道要上下一氣,道場要好就要和合,『和合』要和氣,和氣才能夠契合。要建立一個和合道場,首先就要靠大家和和氣氣,所謂『家和萬事興』。如果一個家庭裏面,一天到晚都吵吵鬧鬧,這個家庭會興旺嗎?道場也是一樣,前賢就好比父母,同修就好比是兄弟姐妹,所以兄弟姐妹之間要和和氣氣啊!
 
活佛師尊慈語【珍惜同修因緣】
好的人緣是建立在真心關懷人的基礎上,而不是人情的應付。今世能成為同修道伴,不知經過多少世因緣,才有今日的善緣,這樣的緣,是得來不易。同修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摩擦,就彼此產生了怨懟,甚至痛恨的心理。不管他人對你的態度,有多差。自己都不起不好念頭,所有的惡緣,都是讓你成長的契機。家若和氣,必定興旺,道場若和睦,道務必定宏展。人與人相處是一種緣份,要把握與同修共辦的時光!如果你們什麼苦都能吃,還會怕『相見容易,相處難』,的魔咒嗎?因為有苦過了解,就沒有什麼好計較,也沒什麼好爭的。要上下一氣,放下自己的固執,有的人喜歡聽是非,講是非。讓是非傳來傳去,到頭來都是自己吃虧。因為你聽不好的,講不好的話,所有不好的垃圾,都會倒進心裡。囤積這麼多垃圾,還得消化它,不是耗費你的能量嗎?好的話要撿起來,壞的話不要留,傷害別人的話不要講,多說好話,道場才會平安。人不能不知足,更不能忘本,如果你看什麼人事,都不順眼,怨氣就會從你身上出來。閒言閒語,就會從你口中散播,因為你的念頭,不是行功,就是造罪過錯啊!
 
濟公活佛慈語
看人看事不順眼,難免產生心「結」,忘不了、過不去,日久就成過 「節」,一旦彼此傷害,那就是 難以逃躲是「劫」。
 
萬緣不放下的害處
1)煩惱無盡,苦惱不堪,生死輪轉
2) 傷和氣
3)做事不成功
 
如何能萬緣放下
1)認清無常 因緣和合而生
   《無常經》: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2)不執着
   四祖道信大師: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3)寬恕別人
 
4)事去則靜
 
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南海古佛慈悲:放下 
放下自我的心,成見的心,你會發覺原來自己錯過了許多大好因緣 !人我之見不能真正放下,再好的人,再好的東西都會被你的主觀擋住了,本身自私,才會認為別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會懷疑別人對不起你,這是驕慢所養成的習氣。修行不能放下,就會有我,有我就有是非,有生死,有輪迴。夫妻不能放下,就會傷和氣,有怨恨。朋友
 
不能放下,就會互相折磨,時起磨擦。做事不能放下,不會心甘情願。不能放下自己的驕慢。堅持自己的看法與想法是對的,就不能轉化ㄧ切的善惡因緣,如此一來,別人不合乎你的條件,習慣,尺度,你會時常活在生滅輪迴的深淵。放下,把心中的石頭放下,可以彌補心中的遺憾,化解凝固的怨氣,學佛修行,也算是在學做人。世人處於多元化的時代,在人我接觸當中,除了肯定自己,做好自己的責任之外,更應懐有一顆包容的心胸與態度,去欣賞與接納他人。所以要改變別人之前,先改變自己,希望別人對你慈悲,你卻從未慈悲過,哪能體會慈悲的真義!先問自己,時常面對自己,向內自省,才能與仙佛,與老師,與朋友,與一切的眾生相應。放下吧!把舊有的習氣和包袱放下,人間處處是淨土,何時不自在!
 
老師慈悲:
「退不去,退不去,回天見,無詞對,非徒累,是師罪,教導無方理不催。」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