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云: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乎道,未有天地,先有此道,史記云:天開于子會,而沒於戌會,地闢于丑會,而沒於酉會,
人生於寅會,而沒於申會,當寅會人之初生,性本善,由天生人也,其權在天,無道可言。道降中天,人生人也,其權在人。
伏羲氏首出,仰觀俯察,知天地之運行,劃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蘊奧,此為大道降世之始也。
繼由軒轅氏創文字,建宮室,製衣裳,文化大備,此謂道之成也。嗣後堯舜,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謂之青陽應運,道之整也。
幽厲之世,五霸疊興,天子政令,不能行於天下,道轉紅陽,分為三教(即儒釋道也),此謂道之分也。
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闕里傳猶龍之嘆,西化胡王,函關現紫氣之瑞,關尹子強留老子作書,著道德經五千言,為道教之始祖也。
孔子周遊列國,教化萬方,刪詩訂禮,繼往開來,闡永久不變之真理,立萬世不易之定論,大道之精微奧玄,學庸敘述備至,成儒教之始祖。
孔子傳顏子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議論囂然,無有造此域者,迨至炎宗,文運天開,五星聚奎,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儒賴以昌明,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
良以孟子時,道脈業經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宋朝儒士雖然輩出,不過闡發道旨而已。釋迦牟尼,渡大弟子迦葉,為佛教之始祖。道分三教,各傳一方,各留經典。
釋教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真機復還於中國,此為老水還潮也。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仍一脈相傳,
達摩初祖、神光二祖、僧燦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至六祖衣缽不傳,有南頓北漸之稱,其實道歸儒家,
六祖渡白祖(白玉蟾) 、馬祖(馬端陽)二人,道傳火宅,是為七祖(雙命),羅(蔚群)八祖、黃(德輝)九祖、吳(紫祥)十祖、何(了苦)十一祖、
袁(退庵)十二祖、
徐(還無)楊(還虛)十三祖(雙命)、
姚(鶴天)十四祖、
王(覺一)十五祖,
劉(清虛)十六祖,
此乃紅陽十六代圓滿
道轉白陽,彌勒應運,路祖為初祖,大開普渡,大闡玄機,弓長子系,為白陽二袓,繼續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萬教歸一。
三代以上,道在君相,一人而化天下,為青陽劫,三代以後,道在師儒,三教繼續而出,各傳一方,為紅陽劫。
現值三期末會,世風頹壞,浩劫流行,大地無完土,道在黎庶,人人成道,個個成佛,為白陽劫,此大道之沿革也。
東方後第三代祖「僧燦大師」
偈語﹕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沈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延促,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