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不如求己, 口念不如心行」
 
貴在—用自性,去心行 
      用自性,去心持
貴:尊貴、名貴、珍貴,托出地位   
    崇高、優越之重要
自:自己、自性
 
持:持行不斷
  :緊握
  :上土下寸
土:地
寸:方寸 自性玄關、靈性居所、至善之地
 
貴自持:
自性至重要自律、克制和把持,
自性不離玄關、方寸寶地,自性自渡
 
孟子告子章: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矣!」
 
「將心止一,不離方寸,持守精勤,修真煉性」
 
農夫—
不分寒暑—施肥—除草—消毒—收穫
 
修道者—
二六時中—行功—除雜念—培德—圓滿
 
人生: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
堅持,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自持的好處
一、到底成功
    —勇往直前,力行不懈;表面的拂逆挫折,就是鍛鍊智慧
    與毅力的最佳方式,修道貴在內心堅定的意志
 
    持念的真義:
    「持而忘情、行而忘行、念而忘念」
 
    彌勒佛真經:「持念一遍神通大 
    持念二遍得超生 持念三遍神通怕」
 
不能自持的原因
二、知行不合一
    —知而不行為之怠,懂而不做,即未前進
 
    活佛師尊慈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明辨是非對錯
    行—行動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知是行的始—勿謂無利而不行
    行是知的終—勿謂有利而行之應做則去做
 
    子曰:「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修道人通病:不是知而不行,是所行不能踏實
 
    1.有名實不付者
    2.有虛心假意者
    3.有陽奉陰違者
    4.有退縮不前者
    5.有好高鶩遠者
 
    成功者:
    不是具有多大才幹的人,而是屬於默默無名、踏實勤修、
    忠於工作的人
 
如何自持
1.回頭反思
  觀音菩薩慈悲: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憨山大師: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
 
2.用心專注
  吳老人慈語:
  「由外入(外功)的力量,不能挽救人心,
  真正要挽救人心,只要用自己的力量(內德)
  挽救自己(自性良心),這叫做道」
  「你要求悟道,必須求自己」
  「能講經論道,不等於悟道,知般若智慧,亦不等於擁有它」
 
  如何知行合一?
  信解—知
  行證—行—做—證實
  知行合一—口念心行—般若智慧
 
3.制心一處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將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
  使心能專注一境,就能達到至善之境;最重要是貴自持,
  掌握不離,方寸寶地
 
  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