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貪心、貪念、過份的要求
嗔:嗔恨、嬲怒、忿恨
痴:愚痴、昏眛、障蔽
南海觀世音菩薩 降
述「貪嗔痴」
「課文」1
佛曰:「貪嗔痴」為三毒。蓋貪心一起,則心生求取動機。
佛曰:沒有貪來的德,
沒有爭來的功。
「課文」2
動機既生,若求之不得,則心生嗔怒,嗔怒之後,乃心中若有所失,而時時掛心,是謂:「心痴」。其由一念貪心而起,結果造成滿懷怒氣,甚至垂頭喪志。
「課文」3
使自己本來之清淨心境,變成污濁。
法句經:貪欲生憂,貪欲生畏,
若無貪欲,何憂何畏。
「課文」4
污濁之行境,則是貪嗔痴之毒也。
三惡道:貪慾---餓鬼道、
貪嗔---地獄道、
貪痴---畜生道。
「課文」5
有曰:「一念貪嗔起,
百業障門開。」
瞋恚有十衰損
(1)冤家增盛,人皆嫌厭。
(2)生於邊地,遠離正法。
(3)縈纏諸病,貧乏困苦。
(4)死墮豺狼,巇險暴惡。
(5)或處毒蛇,恒時瞋恚。
(6)諸根醜陋,眷屬乖離。
(7)死墮黑繩,受苦相續。
(8)肢體乾焦,眾苦燒然。
(9)增於邪執,毀謗聖賢。
(10)恒處三塗,輪轉不息。
「課文」6
人若能心不生貪嗔痴之念,則三心除盡,三毒清淨不生,而返回本來之真面目矣。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一)持戒:堅守戒律規條
佛曰:佛滅時,
以何為師。
(二)禪定:心清淨就是禪,
不被外境轉便是定。
六祖云:「內不動心,
外不執相。」
六祖云:「外離相即禪,
內不亂即定。」
(三)智慧:
自性流露般若智慧,
能明辨真假是非正邪。
楞嚴經: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古云: 貪嗔痴愛要除清
三毒俱消本性明
明鏡非臺空一物
菩提無種自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