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 – 謙虛、虛心、謙讓、謙遜
德 – 德行、品德、美德
謙德的好處
(一)得人尊敬
易經云: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二)謙受益
易經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菜根譚: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
然進而觀于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
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
所以至人常若無若虛,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三)感化人
語云: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
如何行持謙德?
(一)要低心
活佛師尊:謙虛低下心,恭謹慎其行。
禮多人不怪,敬人人敬深。
六祖:內心謙下是功,
外行於禮是德。
印光大師:看人人都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
我願常起感恩之念。我願常生謙卑之心。
我願我的謙卑,永遠向天空與大地學習。
師尊慈悲:有恃無恐驕逸輩,愩高矜滿必敗亡,
周公所以傳美譽,全憑謙虛重禮讓,
心低謙卑人則敬,退後便是向前揚,
瀰天大罪悔可赦,蓋世才華驕必傷。
(二)多請教
(三)行禮讓
《史記》樂書:君子以讓退為禮。
師母慈悲:從來硬弓弦先斷,
鋒利鋼刀最易傷。
易經云: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孔子家語:
三恕第九: 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四)先人後己
道德經云: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
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
活佛師尊慈悲:
道務宏展是需要靠整體的力量來維持,不要因為自己的私事和偏見
,來影響團體的精神與和睦。所以,要彼此合作,互相尊敬,以禮
待人,先人後己,不亂發脾氣,考退道親,嫉賢妒能,干擾別人,
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道場。
詩云:
修行樂道要低心,愩高我慢非修行;
提高人格品德立,謙謙君子禮下人。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謙 - 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
德 - 天性流露之完美行為
師尊慈悲:要進入人們的世界,首先要謙下;
對別人謙下之外,還要對自己謙下。
語云:為子而傲,必不能孝。
為弟而傲,必不能悌。
為臣而傲,必不能忠。
謙德的好處
(一)謙受益
易經:滿招損,謙受益。
易經: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二)謙得眾
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道德經:「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
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樂推而不厭。」
道德經:「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如何行謙德
(一)虛懷若谷
老子:是以聖人欲上民
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二)不恥下問
明朝理學家:
陳幾亭:「君子有兩種羞恥,一是誇耀自己的長處,二是掩飾自
己的缺失和不能。」
結:謙是萬福之本
傲是禍害由來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偈:「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詩云:「八風吹不動,
一屁過江來。」
謙–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
德–天性流露之完美行為。
《易經》
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
一、謙受益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二、謙得福
『惟謙受福』
詩云:「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聖經》
耶穌講:『虛心的人有福,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三、謙得眾
易經:「勞謙君子,
萬民服也。」
(一)不恥下問
明朝理學家
陳幾亭說:「君子有兩種羞恥:
一是誇耀自己的長處,
二是掩飾自己的缺失和不能。」
(二)不居功
「建德若偷」
矜
六祖:內心謙下是功。
詩云:「勇如弱,退我一步;
有若無,讓人三分。」
「佛法須從謙恭中求」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三)放下自我
『可以被取代』
六祖云:有我罪即生。
恃
『我』
『驕』
『傲』
湯之《盤銘》:「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有緣再見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