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每天都關在房子裡面,不要每天對著四四方方的電腦、電視,不要這樣,走出戶外接近大自然,擁抱欣榮的大山崗,也閱讀浩瀚的海洋,看看山、看看海,心胸會更寬闊。很喜歡計較的人,你就出去走一走,原來我眼睛看到的只是那麼短、那麼淺,走出去一看,世界天地那麼的寬廣,我計較什麼呢?
你太計較,就不能成道;你太計較,就不能成佛。沒有一尊佛是很計較的,沒有一尊佛是很執著的。
我們對人的關懷,是內心有那份誠懇,表現出來他才感受得到。有些人對人好像很熱情,可是你感受不到他的誠意,有沒有那種人?那就叫虛偽。誠就是沒有自欺,沒有欺騙自己,一個人誠懇不誠懇,或許別人不知道,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很清楚,我們有欺騙自己的心,你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老天知不知道?知道。
你們有用心在聽、有認真在學習,自然就會有收穫。這個收穫會越來越有價值,這個寶貝放在你的腦筋裡面,永遠不會被偷走,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道理是無盡的寶藏,可以幫助我們成佛。
我們對人的恭敬要近於禮,合乎禮節。一個人只是對人很恭敬,太過恭敬也會讓人覺得很不自在,所以我們所有的要合乎中庸之道,過之跟不及都不對。太過恭敬,恭敬到讓人家覺得很不舒服,這樣不大好;如果對人家太過冷淡也不好,人家會說道場沒有溫暖,一切都要合乎中庸,合乎中庸之道才是聖賢之道
所以這個恭要近於禮,要接近這個禮節,禮就是要有個節制,好到沒有節制,那就不對。
修道不是看人修,不是說點傳師、講師、壇主一定就修得很好,但是點傳師、壇主、講師有他們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修道要看什麼?看自己、看道理,要依照道理去做,別人好不好都是他家的事,跟我們家沒有關係。他做得不好是他很可憐,知道嗎?他不明白道理才會做不好,我們要用愛心去幫助他、改變他。
有的人有一些嗜好,就被那個嗜好牽著走,喜歡什麼東西,就會被那個東西綁住。人有任何一點牽掛、喜歡、執著,你就被它綁住了,我們就要時常迴光反照,把外放的心收回來,時時讓自己的精氣神很飽滿,我們的心不外放,精氣神就不會耗散掉。
語云:
「慾障障凡夫 理障障菩薩」
我們的道理是沒有任何形象可以局限,道理是人人適用,每一個地方都適用。真正的道是不管男女老少、任何種族、任何語言,都可以用的,這個道才是真正的道。
我們要像雨一樣滋潤大地,滋潤每一個有緣的眾生;要學習能夠把愛心傳遞給每一個有緣人,滋潤眾生的心靈,讓眾生覺得很溫馨,很美好,向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