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 推廣 行遠
知 - 良知 自性
致知的重要:
1.照破愚迷

佛曰: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詩云:
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
2.照耀人生
語云: 了悟猶如夜得燈,
無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時度此身。
經云:一性是真,萬緣皆假
迦葉問佛:「佛的佛性,緣何他人不知?」
佛答言:「譬如兩家窮人,其屋內埋藏多金。
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
一家則果然照掘成為富翁。
一家則未掘,仍受窮苦。」
3.照亮蒼生
《華嚴經》:菩薩心燈,大悲為油, 大願為炷,大智為光。
如何能做到致知 ?
1.聞思修辦
聖人曰: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論語》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學:
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
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大學: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念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
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
止矣!
《莊子》:
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
成者耶?』
2.澄心靜念
大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燃燈古佛:
修持無二法,一心向前行,旁路非我注,遠近莫留神,
雙耳不知聽,雙目向低伸,心如古井水,意若秋湖澄
3.保任功夫
古德云﹕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
《楞嚴經》︰「凡夫修行,如隔日瘧」
觀音菩薩:
內方外圓修煉火候
格物致知志作賢英
精神提振靈心妙通
志合天意啟迪迷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