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 不急躁,不厭煩。忍耐能力;承受性。
耐煩: 不怕事情煩瑣;有耐性。
不能耐性耐煩的害處:
(一)難當責任
(二)操之過急
(三)錯漏百出
不能耐性耐煩的害處:
(一)難當責任
曾國藩:耐煩之人必成大器
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
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
(二)操之過急
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孔子 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
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三)錯漏百出
怎樣能達至耐性耐煩?
(一)耐煩行事
(二)包容體量
(三)戒急用忍
怎樣能達至耐性耐煩?
(一)耐煩行事
一、生病要耐煩
二、守信要耐煩
三、工作要耐煩
四、家事要耐煩
五、孝親要耐煩
六、人情要耐煩
濟公活佛慈悲:
「修道人要有一顆耐煩的心。」白陽普渡大事工程浩大,而
眾生卻又是煩惱叢生,成全不易。所謂「一天、二天,佛在
眼前;三天、四天,佛在半天;五天、六天,佛在天邊。」
一位初入道門的道親,常因凡事牽絆,進而影響其初發心,
因此要成全道親,必須要有無比的耐心,力行忍辱波羅蜜,
百折不撓,方見其功。成全人,如春園之草,日不見其所長
,而月有所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二)包容體諒
包容不是委曲求全,不是一直讓步,
而是大度,心寬。
理解人的難處,體諒人的苦衷,
記住人的好處,忘記人的錯誤。
懂得體諒別人,就是尊重別人的不同
懂得體諒別人,就是理解別人的不容易
懂得體諒別人,就是學會換位思考
(三)戒急用忍
用忍耐的態度戒除急躁的脾氣
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一时風平浪静,退一步海闊天空。
濟公活佛慈訓:
修道進步法則,培養耐心,學習忍耐。
曾國藩:
耐得千事煩 收得一心清
如何化氣稟?
(一)格除物欲
儒家:人欲淨盡,天理流行。
佛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魔障:
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名利物欲、
情枷愛鎖、爭強鬥勝、虛偽詐騙、
奸狡狠毒、巧言令色、驕奢傲慢
誌公禪師【勸世歌】: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天地萬古常如舊,人生勞碌一場空。
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蹤;
日月晨昏常轉遠,人亡千載影無蹤。
山也空來水也空,山水常在世界中;
青山綠水依舊在,人亡永世不相逢。
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世間少有窮了富,也有多少富了窮。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萬兩黃金帶不去,為它一世受牢籠。
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落秋風。
夫也空來妻也空,大難來時各西東;
夫妻本是同林鳥,你往西來我往東。
男也空來女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田園產業兒孫受,陰司罪孽自承當。
(二)轉識成智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末那識(傳達識)
阿賴耶識(含藏識)。
能役物 不為物所役
能轉境 不為境所轉
佛云: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八種邪心邪行
詩云:
眼觀美色起淫念 耳聽惡聲出穢語
鼻聞香味思飲食 口貪生靈開殺戒
心生邪念起狠毒 意追邪情起思惟
足行邪地想非非 手亂舉動不端莊
院長大人:
妄念一生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
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眼前;
詩云:
六道輪迴了不完,畜牲餓鬼苦千般,
勸你勿生貪嗔妄,一失人身萬劫難。
(三)守玄觀心
動中守玄 靜中守玄 二六時中守玄
一性是真 萬緣皆假
抱一:守著道
儒: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道: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佛: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耶: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呂祖:
了悟猶如夜得燈,無窗暗室忽光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