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理很簡單明顯,就是因為各人之氣稟不同,物引有異,而理性之發展不一樣。氣稟淺而物引少,理性發展強,立志效法古聖先賢者,就是聖人賢人;氣稟深,而物引多,理性發展弱,貪戀鏡花假景者,就是愚人凡夫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譬如明鏡,本體原是純明,但是經過時候多了,就落上灰塵,如不加以洗拭,那明鏡決不會再明。人的理性,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儒家說:「存心養性」。
道家說:「修心煉性」。
釋家說:「明心見性」。說法雖不一樣,而教人恢復理性則一也。
 
聖:聖人
賢:賢人
愚:愚人
凡:凡人
分:分別
 
其理很簡單明顯,就是因為各人之氣稟不同,物引有異,而理性之發展不樣。
氣稟 - 氣質, 性格, 品性
物引 - 物慾牽引
 
氣稟淺而物引少,理性發展強,立志效法古聖先賢者,就是聖人賢人;氣稟深,而物引多,理性發展弱,貪戀鏡花假景者,就是愚人凡夫。
 
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 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淡泊明志
食淡味清 精神高聳
衣裝隨意 貴賤賞晰
住宅清靜 莊嚴心性
情懷於道 眾生皆親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
 
 
(素問上古天真論)
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
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所以能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
 
世間聖人: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
          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
          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故美其食,(精粗皆甘也。)
任其服,(美惡隨便也。)
樂其俗,(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素問上古天真論)
賢人者,法則天地,賢人。賢,善也,才德之稱。法,效也。則,式也。天地之道,天圓地方,天高地濃,天覆地載,天動地靜。乾為天,乾者健也;坤為地,坤者順也。君子之自強不息,安時處順,能覆能載,能包能容,可方可圓,可動可靜,是 皆效法天地之道。
 
如何成聖成賢?
去習性   改脾氣去毛病
 
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化稟性   去三心
       ( 過去心   未來心   現在心)
        圓滿天性   行功立德
 
 
十種心魔考道:
第一種 - 五陰魔 
第二種 - 煩惱魔
第三種 - 業魔
第四種 - 心魔
第五種 - 死魔
第六種 - 天魔  
第七種 - 善根魔
第八種 - 三昧魔
第九種 - 善知識魔
第十種 - 菩提法智魔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
 
多回佛堂: 同修前輩 善化 善念 善解 善法
          善德 化人 教化 啟化 化導
          以善德化人萬人敬
 
南海古佛: 忍化淨化善導化
          感化點化理教化
          宏化勸化念轉化
          潛移默化春風化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 就是愚凡。
英才多藝栽培之 一心向道提拔之
剛烈嬌凌感化之 執迷頑劣啟發之
徬徨無助善導之 考驗退縮引導之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
語云: 神仙皆由凡人做 只是凡人心不堅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就是愚凡。
語云: 志為聖賢則聖賢 志為仙佛成仙佛
      志為凡夫則凡夫 立何志即成何名
      由凡人成聖人 由無知成大智
 
換句話說,誰能克伏氣慾,復明理性,
就是聖賢;不能克伏氣慾,恢復理性, 就是愚凡。
立愿了愿 - 愿力 孽力
 
譬如明鏡,本體原是純明,但是經過時候多了,就落上灰塵,如不加以洗拭,那明鏡決不會再明。人的理性,也是這個樣子。
柴陵郁禪師曾作了一首禪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譬如明鏡,本體原是純明,但是經過時候多了,就落上灰塵,如不加以洗拭,那明鏡決不會再明。人的理性,也是這個樣子。
 六祖慧能禪師: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所以儒家說:「存心養性」。
道家說:「修心煉性」。釋家說:「明心見性」。說法雖不一樣,而教人恢復理性則一也。
 
:存心養性 執中貫一
:明心見性 萬法歸一
:修心煉性 抱元守一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這十六字載《尚書--大禹謨》,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