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善惡,即由理性、氣性、質性而定。
理性本來清明,純善無惡;氣性清濁不一,可善可惡;質性純系物欲,有惡無善。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氣性用事,清濁不分;質性用事,物欲衝動;而氣質變化,自然惡多善少。
孟子言性善,就是說的理天之性;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就是說的氣天之性;荀子言性惡,就是說的象天之性。說理性是重理不重氣。所以,孟子稱為聖人;說氣性是明氣
不明理,所以告子稱為賢人;說質性只論物欲,不明理氣,所以荀子不得為聖賢。總之,三子論性之善惡,因見道之深淺有別,故其所言不同也。
人生之善惡,即由理性、氣性、質性而定。
六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理性 - 即是天性,來自理天,純善無惡。
氣性 - 氣稟之性,來自過去世帶來,由多生多世輪迴種子,善惡業之
牽引,帶來今世的稟性,有善有惡。
質性 - 全為物欲薰心。
理性本來清明,純善無惡;
氣性清濁不一,可善可惡;
質性純系物欲,有惡無善。
老子曰:
為善則善宿隨之,
為惡則惡宿隨之。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
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氣性用事,清濁不分;質性用事,物欲衝動;而氣質變化,自然惡多善少。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五常 - 仁、義、禮、智、信。
孟子: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朮惕惻隱之心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仁 - 仁者,親愛,親切之謂也。
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活佛師尊慈悲:仁者,成人之謂也。
仁人之心,常存成人成己之美德。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義 - 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
見義勇為,相親相愛,大公無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伏魔大帝:吾勸眾生修身要以義為主,
義在則 無欲,無欲則心正,
心正則身修,天堂之大道為爾開矣。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禮 - 理也。
禮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禮者,人品行之節文也。
子 曰:不學禮,無以立。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孔子告顏淵禮之道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者,貌,敬,謹,謙,讓之謂也。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智 - 智慧也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
信 - 誠實不欺,若言不誠信,則行不忠敬,謹言慎行,不輕易許
承諾,不信口開河,此為言行一致。
所以理性用事,五常發現,一切作為,均能合中;氣性用事,清濁不分;質性用事,物欲衝動;而氣質變化,自然惡多善少。
孟子言性善,就是說的理天之性;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就是說的氣天之性;荀子言性惡,就是說的象天之性。說理性是重理不重氣。所以,孟子稱為聖人;說氣性是明氣不明理,所以告子稱為賢人;說質性只論物欲,不明理氣,所以荀子不得為聖賢。總之,三子論性之善惡,因見道之深淺有別,故其所言不同也。
神秀大師: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六祖: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善知識 自心歸依自性 是歸依真佛 自歸依者 除却自性中 不善心 嫉妒心 諂曲心 吾我心 誑妄心 輕人心 慢他心 邪見心 貢高心 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 不說他人好惡 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 普行恭敬 即是見性通達 更無滯礙 是自歸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