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和敬是佛教的六種規約。
(隋代、智者大師) 「外同他善,稱為和;內自謙卑,稱為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稱和敬。」
口和無諍,是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我們修道人,和佛家的僧團大眾,都是共同信佛,敬佛,禮佛,那就必須要做到口業清淨,說話懇切,言語柔和,與眾生和諧共處。
口和無諍的好處
一、幸福和樂,自在人生 (個人上)
古云:「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是說得對的。
無量壽經 :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節錄)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俗語常言:「家和萬事興」
二、社會和諧,國泰民安。
(共享繁榮,大同世界) (整體上)
三、廣結善緣,接引眾生。
其實口不和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以下三點:
1. 利益衝突;
2. 得失爭拗;
3. 自我心重,未能謙卑。
心存謙卑,並且保持理直氣平的包容寬恕之心。
明白口和無諍的重要和好處,那麼如何行持 「口和無諍」呢?
(一) 清口茹素,免結惡因。
(二) 行十善業道之 - 口業善道
段老前人 慈悲: 修行人修道不修口,
尤如打開籠罩蒸饅頭。
十善業道:
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業「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
意業「不貪慾、不嗔恚、不愚痴。
不妄語 : 不利用虛言誘惑他人。
既不妄語,還當行實話實說之善。
不綺語 : 不阿諛奉成,不花言巧語。
既不綺語,還當行出言正直之善。
不惡口 : 不用粗言穢語侮辱他人。
既不惡口,還當行冷靜安和之善。
不兩舌 : 不在兩者中間挑撥離間。
既不兩舌,還當行勸人合作之善。
林則徐:苟有罪,不逃刑,無則可大白於世,
不能含糊了事。
翕同龢老師:每臨大事有靜氣,
不信今時無古賢。
長壽王:無怨能勝怨。
(三) 以信為本,忠於自性
(自性是我們身中的靈魂、佛性是寧靜的)
道德經:不積章 (81) 節錄: 聖人的使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一個口 (皇慈悲 - 聖訓)
人降塵寰天生成,二耳二目一個口,
內藏玄機需參悟,多聽多看少言語,
自認說話是專利,事先全然無考慮,
亦無顧慮聽者意,一旦吃虧才後悔,
言不由衷害人語,切骨之仇恨難消,
無益言語嘴閉穩,益言啓口當發揚,
挽救狂瀾盡己責,濟世渡人日夜宣,
替母分憂替師肩,一口喚回無極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