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由唐朝 三藏法師玄奘  譯  全篇268字 自唐自有中文譯本經1,300多年以來  已有難以估計的人加以念誦  每當念誦  必引起宇宙磁場的共鳴現象  產生奇妙的能量場現象
 
濟公活佛:
般若—智慧也 
波羅蜜—到彼岸  
埵—定也 
心—心意 
經—徑也  
言此經乃大智慧到彼岸之定心徑路也
 
《心经》的由來
玄奘大师发心到印度求取经典的时候,未启程之前到四川空惠寺,在那里他遇到一位生病的出家人,这位出家人非常赞叹他的发心,并说自己就是来自印度,并向他描述了,由中國到印度有十万里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障碍,种种艰难险阻。随后,这位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法门心要”如果你受持这个法要,可保你一路平安。
 
玄奘法师当然非常欢喜,当天夜里就请这位出家人传授法要,得到了梵语口授“三世诸佛法门心要”。第二天,玄奘大师再去找他 ,发现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感到这位僧人绝非等闲之辈。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西游记》中,唐僧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只是用来说明玄奘大师取经路上阻碍重重,非常艰难。向天竺的这一路,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虽然没有白骨精和盘丝洞,没有火焰山和牛魔王,没有魑魅魍魉和八十一难,可是却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有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一路上还有关卡盘查、官府缉捕的困扰,有缺水断粮、迷失方向的危险。八百里戈壁,九死一生,在万分艰难的时候,玄奘法师总是持诵《心经》渡过难关。
 
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
 
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玄奘法师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前后历时十九年,行程共计五万里,堪称世界中古史上一次艰难而伟大的探险之旅,朝圣之旅,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学术和文化之旅。
 
心經的殊勝
佛經記載:昔日帝釋天王受到天魔的侵害,釋迦牟尼佛教導帝釋天王修持《心經除障法》,此法殊勝威力不可思議,非常迅速地戰勝天魔,平息眾魔的侵擾。般若心經除障法之殊勝功德:一、回遮仇敵所咒詛之言;施惡法之傷害。二、廣結善緣,眾緣和合。三、貴人相助,諸事水到渠成。四、遠離口舌是非、爭論誹議。五、無惡夢凶兆,轉增吉祥。六、財源滾滾,廣積財富。 七、心情開朗,正向積極。八、身體健康,長壽無病等。
 
心經淺釋
觀自在菩薩
觀—觀照 自在—在自身內 
菩薩—覺有情 自性佛 
 
濟公老師慈訓:三寶的第一寶,點在這裡,讓你明心,讓你守玄,把萬念歸於一念,再把這一念放下來,那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玄關是個門,是下手處,開了正門往裏走,才能找到真主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志於道者,以『守玄』功夫,為修行之基石,守玄功夫,非專指打坐禪定而言,
 
而是在行、住、坐、臥中常收束身心,取念於前,意守玄關,念念不離而相續。把心收回玄關,就不會起邪念和妄想。從玄關發出的念頭,都是正念,都是慈悲心、喜捨心、智慧心。輕提心念在玄關,再用玄關去聽、去看、去應對一切事物,如此便能與師以心印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修行行持深入 聞法後便切實地行持 
般若波羅蜜埵時—功夫 修到智慧顯現 到彼岸至定力時
 
如何行持深入做觀自在菩薩的功夫?
垂簾 觀心 守玄 參悟 修脾氣 見種種心 心的狀態 三心四相  孽識 定靜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蘊—色受想行識 
皆空—六根接觸六塵 事去則靜
五蘊不空 內心很苦 能空五蘊 可跳出苦海 五蘊不空 常在苦海 自性本空 六塵皆空 知空明空 便會放下
人有什麼苦? 八苦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佛性 亦稱自在菩薩 
色不異空—色塵和空沒有不同
空不異色—空和色塵沒有不同
佛性本空 能生萬法 由空而有 由有而空 世間森羅萬象總歸空 色塵包括六塵 六塵皆空 聲香咮觸法皆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聲不異空 空不異聲 香不異空 空不異香 味不異空 空不異味 觸不異空 空不異觸 法不異空 空不異法  一切塵境終歸空寂 由無生有 由有歸無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萬物本空 生住異滅 無中生有 色到底歸空 空中又生妙有 
萬物亦由無而生有 
世間本來無我 我忽現世間 最終亦消失於世間 明悟空色之理 何須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蘊皆空 所謂感受 一切思想 所做過的一切 一切記憶 終歸亦是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 即是佛性 亦稱自在菩薩 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 佛性本自清淨 一切六根功能 終會煙消雲散 緣起性空 緣生緣滅 何須執著 
真性能生萬法 是諸法本空相 一切思想 情緒 終歸寂靜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自性本體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六祖: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本無動搖 
本自具足 本自清淨 能生萬法 
何有生滅 垢淨 增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自性本空  空中無五蘊  無色塵  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亦不著受想行識 
若執著有 是尚未明空理 未有深入行持觀自在菩薩的功夫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六根六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界是六根六塵各有其界限,眼界是十八界的第一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泛指沒有十八界。六根 六塵 六識 共為十八界 佛性無眼界 無耳界 無鼻界 無舌界 無身界 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沒有光明  即黑暗  人心中有無明 
      因不明理  貪嗔痴愛障蔽天性 遮蔽智慧
無無明—即沒有黑暗 
無無明盡—即永遠光明如日月 無有盡頭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至老死 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佛性無老少 無生死  是永遠存在的  人死性不亡 只換軀殼而已
 
無明—沒有光明 
行—身口意所做之業 
識—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識 傳達識 阿乃耶識 
名色—名即心 色即身 即出生世間 六入—即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觸—六根接觸六塵 
 
受—即接受世間塵境 
愛—對世間一切塵境 生喜歡心 
取—生爭取奪取求取之心 
有—即在爭取六塵而做了善惡業 生—帶業往生四生六道輪迴 
老死—即肉身死去 靈性被塵封 又再往生
 
深入行持觀自在菩薩的功夫 不須再續十二因緣 輪回生死 可當下解脫 超生了死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苦集滅道—四聖諦法
因在苦中 便想了解為何會苦 有苦是因為迷時種了惡因 故須受苦果 因苦而生出離苦之心 欲滅苦 必須修道 學佛修行 佛性本來無一物 何來有苦 覺苦因五蘊未空 心之所感 佛性本自具足智慧 何有所得 行持觀自在菩薩的功夫 便無須再修四聖諦 苦集滅道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佛性本自具足 何有所得 能了得空,自空其法,法既空,則空其心,心能空,則歸真性,性有所歸,返回本來的面目。
菩薩乃覺有情的修行人 
 
依般若波羅密埵故,心無罣礙;
能修持大智慧到彼岸 即明心見性 內心那會有罣礙何謂罣礙? 煩惱 財色名利權 得失 順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我心既已無罣礙,無思無慮,心空法空,有我而無我,無我而又有我,這就是能達到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我安有恐怖之心呢。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是心在作怪 心有胡思亂想,則有顛倒夢想,心無胡思亂想,也就無顛倒夢想,遠離顛倒夢想,久而久之,自然歸涅槃清淨的路徑呢。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現在過去未來諸佛 依照這般若波羅蜜多去修持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無上 三藐—正等
三菩提—正覺
便可証得無上正等正覺,覺其心的靈妙,即在不言之中呢,也就是克己復禮的功夫,歸其性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咒—真言也 由諸佛真心宣說出來的真言
大神咒—神妙不測之密語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大明咒—能使佛性重現光明的密語 
無上咒是—至極無以復加的真言。無等等咒—沒有再如上乘法高上的真言。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 八苦 生老病死 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 五陰熾盛等等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揭諦揭諦—揭開真諦 揭開真諦 
般若波羅蜜多咒是揭開妙諦真諦 揭開渡眾生到彼岸的真妙諦
 
波羅揭諦
波羅華言到彼岸,
謂揭開渡眾生到彼岸的真諦。
 
波羅僧揭諦
僧—眾也 
揭開渡眾生到達彼岸的真諦。
 
菩提薩婆訶
菩提—正覺也
薩婆訶—疾速成就也。
菩提薩婆訶—快快成就一切眾生回歸正覺也
 
純陽子曰:金剛經大旨 總是欲人守六根 絕六塵 而六根六塵之不淨者 以五蘊未空也 觀自在菩薩 特為拈出 示後學以回歸之路 文僅268字 而言簡意賅 可包金剛經32分之全    讀金剛經而不讀心經 是涉博而不知反約也 烏乎可?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