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變遷
•突如其來發生的事情,人事的衝擊
•壓力
•突如奇來的病,身體受傷
•對人事物的不滿意
•千百萬種無常變化,各人不同,數之不盡
定靜功夫
定:安定身心、冷靜、定力
靜:平心靜氣、靜下心神
沒有定靜功夫會使我們:
行為衝動,不能冷靜處事,
使我們失去方向
使我們思緒混亂
使我們做錯決定
使我們精神錯亂
甚至失去理智
如何能夠做到定靜的功夫?
在《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知道要止息,去除心中的雜念,欲念妄想
師尊慈訓﹕
靜念才能夠寡慾,才不會心裡有很多慾望。靜觀宇宙,你就能夠知道這個宇宙的玄妙,為什麼白天太陽出來了,晚上月亮會出現? 為什麼月亮有陰睛圓缺? 為什麼宇宙之中無形的運轉,它不會亂了這個時。你看看地球會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停止旋轉(不會),
師尊慈訓﹕
那你想想看,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值得讓你難過的,讓你傷心得走不下去?即使你痛哭流涕,即使有人往生了,地球依然在旋轉,那是在暗示你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走你們自己應該走的路,而不是看著別人,也許一些風風雨雨你會受到影響,但是為什麼要修道?把這些影響的層面減至到最低最低時,你才能夠過得自在,活得快樂了
定靜功夫如何做?
守玄觀心
師尊慈訓﹕
各教門脈對於初入門修子之修持,均先以修心為主,其法不一,惟自體悟。
在現世社會中,忙碌之生活與工作之壓力,常使人身心負荷甚大,而修持體悟須不受日常繁雜之思緒所干擾,因此即須於定中下功夫。
定靜功夫如何做?
初者,先能(1)靜下心來,不論坐臥,如常人之閉目養神,先於靜中止念,漸次而行,日常生活中不影響工作或作息時皆可行之。能將心靜下來,一段時日後,再配合靜坐之功。
有者可(2)配合持咒或誦經連續不斷,使在靜中不起他念。 行持不懈即可再併作外功之行持,漸而行之,內心即起專一之思緒,待人處世即自然能常起善念而行之。
(3)訂定時間之調配作「定靜」功夫之外,再須有(4)反省「懺 悔」之作為,以修正我人日常之言行舉止,達至功果圓滿,即是我人修為之成。
南海古佛慈語:
有沒有心浮氣燥,有沒有把心靜下來。來到這邊是因緣的聚
會,你們要好好珍惜,把心安在這邊,既來之則安之。我們
做事一定要把心靜下來,如果你的心沒有靜下來,就無法接
受其他的事情了,就好像鏡子一樣,如果染上灰塵,你就照
不到真正的命運:就好像一盆水,如果那一盆水動盪不安,
又如何能看清楚自己呢?
定靜功夫的好處﹕
一、調和身心、平衡心性
氣動則心動,心動則氣動。心清病自清,氣平魔自平。及時
省悟,冷靜應對,非真非我,人生如戲。一切法不實是如來
覺。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黃帝內經》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二、提升心性功夫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禮記。樂記篇》
三、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濟公活佛慈悲﹕何謂清?何謂靜?
清—洗心滌慮是清、無脾氣毛病是清、頭腦靈敏是清、胸無
掛慮是清。
靜—凡是放得下是靜、憤怒不做是靜、置是非、毀譽於度外
是靜、撇開家累是靜、不著拘礙是靜、不生煩惱靈明是
靜,心無貪念妄想是靜。
覺照真如面 念念性中存 靜則能朗現
亂則心落偏 求靜須存養 守玄功莫捐
勤將真心顯 方悟有洞天 萬緣難得寂
我心不受牽 應物莫隨境 完滿無缺焉
心能如止水 寒冰不蕩然 若無功夫見
稍一則動玄 雜念妄想起 一念繼一念
人落於後天 嗔恚起無邊 為求而痴戀
性天日埋焉 若不反求內 何能復本然
由有歸無象 逆行方成賢 順而能不喜
逆事不煩添 君子能安命 守道二六存
行則深入現 真靈得光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