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致知章
致:擴充
知:道德的了解

 

(課文)
所謂誠其意 在致其知者
誠者,無自欺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道就是要尋回失去的天理良心,大學: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此言先要格物致知,終能發出誠意正心,然後才可修道修身,此乃聖人遺留的證明,由此觀之,修道必須先求道,(求知止所)。

詩經:緡蠻黃鳥,此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課文)
故心物未發謂中和

中和:不偏不倚之謂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以未發為性,已發為心。

 

(課文)
良知性也
良知:天良真知
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道教:修心煉性, 
釋教:明心見性,
儒教:存心養性,皆勸人尋回本心。

 

(課文)
心物既發謂動機

 

(課文)
紛乘意也
紛者,擾亂,糾纏 乘者,趁此機會須正心修身,去妄存誠,誠是真的實體,真是根基,才能穩定道場。有真智慧,才能突破難關,有真修為,才能真正超脫。

真心之所以會搖動,都是妄想心的熾盛,活躍的關係,攀緣好高騖遠,心猿意馬,三心兩意而退失,動搖了初發心。起心則亂,動念則錯。

 

程子:身有之身當作心,忿懥好樂,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並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不存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

 

必察乎此而敬之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課文)
是以慎心物於隱微 遏意惡於動機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詩曰:人心惟危惡浪高,
      道心惟微不明道,
      愈陷愈深路坎坷,
      惡性循環終墮落.

 

人心所以會變得如此危險,是因為不斷被妄念所驅使的緣故,耍把惟危的人心轉變為惟微的道心,必須要去除心中的妄念,耍去除妄念,就必先要瞭解真理.

 

(課文)
以復其良知 而臻於至理矣

  臻:至也,達進也,指達到至高境界之意.

至理:指至善之真理

 

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玉要無瑕,才能光澤耀人,心要無慾,才能悉通天地,凡事要看得開,道理要想得開,迷惑要解得開,憎恨要化得開,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也,心物終無則自性常皓.

 

聖人時時刻刻拿天理自性謹慎小心,為惡必殃,為善必昌,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十手所指,十目所視,這十字,就是自性真人,上天所賦的本性,來自十方很銳利的見光在監視著我們,自性天理在監視著我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看看這來字,是不是像三個人,中間十字自性,依中道本性為師,用良心做主,找回本性良心,生發妙智慧,才可以昭見是非曲直,善惡正邪,轉識為智,守正除邪.

 

(課文)
故格其心物
  格:窮究
  物;內在一般事物的道德之理
格物;去除一切物欲,沒有貪心.

 

(課文)
以致其良知者 內聖功也

 

(課文)
聖足而後
聖足:指內聖之功夫圓滿

 

(課文)
則意不誠而誠矣 心不正而正矣

 

南宋朱熹: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也,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

 

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

 

去心欲,存天理,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君子者此心湛然,則自靈明不眛,此心朗然,則自清明在躬,鑑照明覺而無遺,心明則理明,理明則事明,理明諸明,朗如日月,則自良知泱然,逐處皆通,而修身,齊家,治道場如反掌矣.

 

(課文)
雖序有四
序有四: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程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目屬於明明德一綱,格物即是物至,此是性體初動的狀況,初動即能發覺,這就是致知,發覺之後,不使妄動,保持清明不昧,明則,即是誠意,誠而有得,心無迴邪,這就是正心.

 

(課文)
實則二焉
實則二:指格物,致知

 

(課文)
以其心意儲諸一身
儲:藏也
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課文)
此謂知不致 不可以誠其意

 

學道修道之心術,凡所宜養者,我們要明其心,則無蔽,人心之所以不能正其心者,不能明其心而為內欲與外物所蔽耳.

 

覺:致知, 明:誠意,
得:正心, 行道有德於心為德,行道就是修德,修道之謂教,不生妄境,便有所得了,所動的是心,必須觀修,妄念去除便是誠意.

 

格心物,念念不離,慎防污

修道在起心動念之間,一定要謹慎,當我們有一個念頭的時候,那時心感不對,這時要趕緊回頭,趕緊迴光反照,這才制止貪嗔癡愛蠢蠢欲動之心,聖人修持的功夫,便是謹慎小心的處理心物,

 

於欲動未動之初,戰兢自持,使自性常保光明潔淨,光耀別人,除了做到無心物外,還要做到無為無私,無私心,才能行功立德.

 

致良知,窮理盡性,啟實智

誠其意,天知地鑑,不自欺

正其心,陰霾散盡,朗乾坤

 

詩云:篤信修為道可明,
     得明知止正心識,
     有恆志念佛光照,
     誠意虔修賢聖成.

 

八大人覺經: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時時向內觀照,觀察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慎心物於隱微之間以解除煩惱.

 

放下與存誠,能放得一切人我是非,可超凡入聖,看得破,認得真,以虔誠的心來處世待人,才能光明心地,脫離世間韁鎖,

 

大學: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即復性初.心物若無,那麼我們自性就非常光明,光明就能照亮別人,有至誠的人,別人也會受感化,就能感化天下,自性永遠,則可回到佛,菩薩之本來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