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起心動念。
造 -製造。
因果-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
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孟子曰: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 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 也,求在外者
也。
六祖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書經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詩經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轉>:
如何關注心念免受果報
(一)逆境轉念
(二)格除心物
貪,嗔,痴,愛四心物
大學: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
大學: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
大學:
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