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和敬」是是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弟子制定的僧團生活準則,依據此六和敬,出家弟子很容易便能夠達成團體和諧相處、精進修行的目標就是讓彼此能夠和樂。
六和敬-
身和同住、戒和同修、
口和無諍、見和同解、
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法界次第卷下》:
外同他善,稱為和;
內自謙卑,稱為敬。
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見- 意見、思想、生活習慣、主張
(說話、文字、動作、表情)
和- 和諧、愉快、無爭執
同解- 見解一致、共識、相互尊重
見和同解:即大家的思想、見解要達成共識,
達到和諧愉快、無爭執環境
見和同解的好處
(一) 融洽相處
(二) 團結向前
活佛老師慈悲:
不管做什麼事、不管是開法會或在辦事當中,都不可缺少齊心合力
。分散了,那力量夠不夠?容不容意成功?所以合作團結是最重要
的。
有云: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
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三) 同心同德
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
一家讓,一國興讓;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五常:仁、義、禮、智、信。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夫婦—男女有別,男主外,女治內,夫妻能各盡本分
五常:仁、義、禮、智、信。
兄弟—長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愛。
朋友—人與人間交往,守信用,講道義。
如何做到見和同解
(一) 反求諸己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二) 求同存異 謙卑包容
(三) 去除我見
如何做到見和同解
(一) 反求諸己
天然古佛對徒十三問:……
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時時醒覺勿再執迷
問徒是否改了脾氣 待人處世誠懇和氣
問徒是否尊重自己 言行舉止合理合宜
問徒是否口德謹記 是非私隱絕不論及
問徒是否不再挑剔 找人好處包容異議
問徒是否智慧開啟 嚴守戒律言則及義
問徒是否寬厚心地 將心比心愛人如己
問徒是否真心誠意 虛偽矯情刪除無疑……
(二) 謙卑包容 求同存異
孔子家語.儒行解:
同己不與 異己不非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詩云:千里捎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老師慈悲:
當你有了一個主張,雖與人不同,不要強執著自己的意思,慢慢靜
下來先想想,然後去求證。而在你發出一個主張之前,認理一定要
明、要通。
(三) 去除我見 同修正道
活佛師尊慈悲:
修道有和諧心裡,就沒有我見。
辦道有和諧心理,就沒有人相。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主觀、意氣、猜疑。
必:必定。
固:固執己見。
我:這裡指自私之心。
「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六和敬-
身和同住、戒和同修、
口和無諍、見和同解、
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老師慈悲:
六和真義
見解不同有異見
和衷共濟互商討
同心辦道同一風
解開疑難自圓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