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佛師尊慈悲:
有才無德不可用 有德無才尚可栽
儒家-去妄存誠 執中貫一
佛家-轉識成智 萬法歸一
道家-攝情歸性 抱元守一
得一成理 失一為埋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金剛經: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金剛經:爾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讀盡千經萬典 不如明師一點二六時中
不離這個 若離這個當面錯過 (這個:玄關竅)
大學: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由後天返先天 即抽坎填離之功夫道統真傳 天命真傳 心法真傳道以德傳 有道無德必定出魔
玄關竅-歸於自性佛
一真觀-玄關
慈心觀-口訣
赤子觀-合同
合眼短夢人易醒 開眼長夢有誰知
慈心可發揮六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老子:吾有三寶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人爵那有天爵貴
功名焉有道名高
壇前立下洪誓愿 主旨抱穩莫有偏
認準方針勇前邁 識透魔考自無疑
慈諭與慈訓 壇主的認識:
天道有盛有衰 有分有合 有邪有正 亘古至今 無窮無盡 往來代謝 若循環 道即理也 理本一致 有何盛衰 而曰有盛有衰者 運會之升降使然也 故三代以上 道在君相 教之整也 整則不分 昭穆以來 教則衰矣
三代以下 道在師儒 教之散也 散則分矣 三教聖人 各化一方 孔聖傳至孟子 心法失傳 老君騎青 牛過函谷關而去 文佛傳至二十八代達摩 達摩東來 為東土初祖 傳至六祖慧能 衣鉢不傳 道傳火宅
曾有偈云「釋家從此絕宗風 儒門得法至道通 日後三期開普渡正心誠意合中庸」輾轉遞傳 以至現十八代祖弓長師尊 故王祖有云 堯舜禹湯 首開心傳為道統之春
(青陽) 三教聖人 繼往開來 為道之夏
(紅陽) 過此以後 有聖人出 非秋而何
(白陽)又闡道要言有云「末後一著昔未言 惟應運受命者知之 上瞞天子下瞞吏 自不瞞自整金身 其人手執長槍 身背一弓 消除惡強 救護十方 光前顯後 置如連城之璧 且能照臨萬方也」種種證明 不勝枚舉 據此而論 足證 師尊承受天命 辦理末後一著所傳三極妙道 不二法門 熔三教為一爐 化萬國歸一家 以修心煉性 存心養性
明心見性 抱元守一 執中貫一 萬法歸一為標準 以清靜無為 定靜無為 寂滅無為為入手 以慈悲感應 忠恕為工夫 以三皈五戒六度萬行 三花五氣 三綱五常 非禮勿視聽 言動為行持 以盡心至命 歸根復命 亦復如是為究竟 大中至正 盡善盡美 神合太虛 掃心飛相
儒曰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道曰 大道無形 佛曰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又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不入執象 不落頑空 空中不空 是謂妙有 妙則神妙莫測 有則體物不遺 惟德修謗興 道高毀來 曲高和寡 舉世莫容 不悔不慍 死生以之者
為道故也 文王囚羑里 孔子厄陳蔡 程子之學 擯於蔡京 朱子之學 斥於韓侂冑 一者俗眼不識 少見多怪 再者精金待煉 動心忍性 分所當然 元定佐朱 無罪見逐 羈所傳道 禍患不避者 見理之真也 此乃識道之正 認理之真而能達於賢關聖域 萬古流芳者也
然理微道大 歧途易生 妄付流毒 易放難收 及至末法之世 旁門外道 屈指難數 亦有以內修惑人者 道不達於三易 昧天人性命之大源 言不達於三聖 亂綱常名教之大本 乘凡庸之無知 肆無稽之狂言 亂之以鬼神 誘之以禍福 大概以 吐納口鼻之氣 為率性以因心而造象
豈知戒律不嚴 修養無益 傳授不真 以揠苗助長 孤造獨詣 為害非小 傳徒引眾 流毒滋蔓 甚至人勢浩大 妄冀非分 如漢之黃巾 終為滅亡 元明之間 韓林兒 劉福通 喪身亡家 此輩害人 甚於狼虎 甚於洪水 狼虎洪水 害人之身 而異端邪說 初則傳授小道 壞人心術
繼則亂人倫常 流毒無窮 入其門者 至於思念妄想之極 亦不能無有 所見彼方 幸其道有德 而不知已入於妖魔鬼狐之窟 而不自覺也 小道之術 亦有煉出識神 遊歷四方 知人禍福者 雖屬小道 亦有可觀 然入乎差錯 難得正果
故子夏曰 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不為也 楊朱墨翟之道 橫行天下 在當時非無可觀 然隔礙絲毫 睽違萬里 千秋而後 皆知其為異端邪說 辛苦終身 猶不如碌碌無聞之為愈 此學之不明 識之不真 以致身行邪道
實害終身 流毒將來 豈不惜哉故為壇主者 果能認清道真 識透魔考鍛鍊 抱定目標 勇往向前 懷備浩志 堅決到底 道之隱不足以搖吾志 考之至 亦不足以易吾心 庶乎可至於道矣
有才無德不堪用 有德無才尚可栽
修道之目的:
一:為自己了性命
二:為玄祖得安寧
三:為師心與母意
四:拯同胞苦海中
万憂集自身 為眾生受苦
婆心一片千囑语 大眾怕爾等修道 証果難成
替眾生受苦为三曹奔走
朝操夕憂何时止
囑贤契修道承仙佛慈意
继志述事慰吾灵
壇 前立下洪誓愿
主 旨抱稳莫有偏
認 準方針勇前邁
識 透魔考自無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