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善 - 指美好,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規範
知 - 閱得,了解,明了
識 - 知道,懂得,能辨別
善知識指良朋,良伴,良師,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
 
善知識具有善知慧,善性的人,能於眾生有益,導眾生入善道。
 
何謂善知識 ?
星雲大師慈悲: 佛經常會提到善友、
親友、勝友、善親友等詞,這些都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
 
《華嚴經‧入法界品》
記述善財童子在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他們以何種姿態出現,只要能引導眾生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雜阿含經》
裡記載,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佛陀說:商人是我們遠遊的善知識,因為商人經常各處通商,知道何處有財富、哪裡有風景;家庭裡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同行的企業家和我們一起創辦事業,是我們通財的善知識;如果我們的心中有正見,有良好的觀念,這個正見就是我們後世永恆的善知識。
 
何謂善知識 ?
由此而知,師長教導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親朋好友規勸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歷史讓我們明古鑑今,歷史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看到一本好書、聽到一句好話、遇到一件好事,能給人歡喜、提昇淨化心靈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朝陽、和風等,也都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
 
論語云:
「三人行必有我師」、「愚者也有一得」;可見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善知識。即使是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例如提婆達多一生陷害佛陀,佛陀反說他是善知識,是逆增上緣。因為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即使佛陀遭逢毀謗、傷害等等,這些外道害佛,也都是助佛成道的資糧。
 
如何能成為善知識 ?
我們應該親近善知識。怎樣才算是 善知識呢 ?
要如何選擇所親近的善知識?
(一) 三不離
     活佛師尊慈訓:三不離
     不離道場、不離前賢、不離經典
 
     修道能夠遵循著「三不離」是很重要的,人的心太容易外放
     了,所以需要一個環境來約束你,修道不離佛堂,就是要讓
     你藉著回來佛堂收心,回到佛堂把你這雜亂的心給收回來。
     想想看:你當下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因為修道的路,實在有太多的疑惑了,有時候在社會,在家
     庭裡,總是有許多的風言風語,聽到了自己一時之間解不開
     ,所以需要前賢來牽引你,所以修道不離前賢,引保師也是
     你的前賢呀,時時刻刻不離前賢就能夠解開許多的迷惑。
 
     在修道過程中要不離經典,因為經典是往聖的智慧結晶,往
     聖走過的路祂留下的智慧,你今天把它閱讀領會「智慧就是
     你的了」,當你修道過程或人生旅途也好,你遇到困難迷惑
     的時候,翻開往聖的經典,來跟自己的現況比照比照。就可
     以解開很多的迷團,可以放下很多的疑惑,也可以放下很多
     的埋怨,
 
     當你覺得你環境很糟的時候,當你比照到往聖祂們的路,也
     有困厄的時候,甚至比自己還糟,你是不是就已經很感恩了
     ,然後還要再看看,當古聖先賢遇到那個狀況的時候,祂是
     怎樣面對的呀,吸取往聖的智慧來成就自己,所以修道不離
     經典,這也很重要。善知識閱讀經典的目的的正知正見。
 
如何能成為善知識 ?
(一) 三不離
(二) 學習吃苦
     解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歡喜等
 
     活佛師尊慈悲聖訓:
     學道學什麼--學習吃苦
     吃苦就是出勞力為眾生服務,不管環境的好壞,物質的優劣
     ,還是人情的冷暖,我們都不動心。好的,我不去貪求;壞
     的,我不起嗔恨,歡歡喜喜的接受,這也是吃苦。能夠吃苦
     ,才能健康;能夠吃苦,才能增強能量,能量增強了自性才
     會發光。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
     能。」
 
     古德云: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吃苦可以
(一) 鍛鍊身體 
(二) 心智磨練
(三) 各有挑戰 
 
聖經 (伯二十三) :「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