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烏)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扶)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扶)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葯師琉璃光王佛:
襄王少年得志 禮貌未習 並不善言語 卒然問曰一節 可見襄王恃勢作威 固不待言 孟子以不嗜殺人對之 欲體好生之德 引出苗槁 得甘雨而遂興 是天之不嗜殺也 暗合殘虐 民皆稿矣 施之仁政 民遂生矣 明白告襄王 並教後世
從這段孟子經文中,學習到什麼?
以德服眾
梁襄王是一國之君 問孟子如何能一之(使天下百姓之心齊一統一)
活佛師尊慈悲:
前面的人以德服人,導而不領、嚴而不厲、威而不猛,你若德性夠,自然不領而四方歸服;
而後輩呢?能循規蹈矩、勇於進諫、協助理路認清,前後一條心,誰說黃土不能變成金呢?
道是越低下越有道,有其德無其位,人家會尊敬你,有德不用說,不用命令,大家會歸服你;但是,你沒有德而有其位,就算用權,用爭奪也沒有用的。
如果今天你為了別人好,你叫他做,他不做,那要怎麼辦?是誰的問題?自己的問題,是不是?你的德行不夠,沒有力量,自己太欠缺,沒有辦法去感化別人,更不用說人家來服你。當你發覺你處處要求別人,照你的意思去行,而他人不理睬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先改變自己開始。
你為人正直或事事講求一切完美,這樣雖是很好,可是往往人家要配合時,跟得上腳步的人太少了。世界上哪裡找得到十全十美的?所以有時要放慢腳步,有時要加緊腳步。才能把道氣帶上來。好好的修,好好的辦,站在前面領導的,就得以身作則,其他一切事情,冥冥之中自然就會有所安排。
要鞏固道場的最好捷徑,莫過於領導人,自己充實道理,以真理及修養來感化後學。 往後道場,以近亂盤,大小惡魔四周纏繞。道場不整頓,點傳師不懺悔,你如何能抵得住四面八方來的幽厲靈鬼,你本身難保,何以護庇眾生。
在辦道過程當中,理念會跟其他人相左,這全是磨練,你真的有德,人家還不聽你嗎?道務之所以停頓在某一個階段,無法突破隔閡與代溝,就是因為修道者與修道者之間的摩擦,以至偏見,各做各的,互不關連。天道雖是分工合作,但要團結一致。
修道者因環境的關係,各有各的意見,固執己見,一知半解的知識,容易導致胡作與固執,存過不改,以致前後脫節,各辦各的。領導者,此時只宜運用智慧,導向團結一致之途,才能使道務起死回生。先己則能率人,律己則能服人,量寬者能得人,有德者能聚人。
承上啟下
孟子乃先覺者 以先覺覺後覺 承上天好生之德 啟發世間愚迷眾生 作司天喉舌 代天傳言 化渡眾生由迷歸覺 我們要效法孟子 代天行道 活佛師尊慈訓:承上啟下,虛心請益,修好自己。承上啟下,首先要啟發自己,才能啟發眾生.為甚麼修道那麼多年了,還是原地踏步,還會埋怨呢?
為甚麼老是看到別人的不好,從來都沒看到自己的不好呢?為甚麼明知道自己做錯了,還是改不掉呢?為甚麼總是退縮不前呢?為甚麼總是喜歡是是非非一大堆呢?為甚麼總是不能多給眾生一點寬容,多給眾生一點慈愛呢?
徒啊!反省要反省到內心細微處,那才是真正的反省。想想看,【承上啟下】做得如何了?首先,也要自己願意學,前賢才敢教。你要用謙卑的心去學,才能回復原來赤子本面;縱使學了一點,也不能洋洋得意。修道人不能炫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才不會被絆倒。
你一時的愩高傲氣,早晚會絆倒自己;氣焰壓不下來,就不能平順地對待別人。還有,對同修要有【義】,不能見死不救,要互勉互勵。如此,你【對上】做到了【虛心請益】,【對下】做到【義氣相挺】,這才是【承上啟下】的工夫。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烏)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扶)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扶)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言行得體
孟子形容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並卒然問孟子 天下惡乎定 即表示梁襄王言行不莊重 不懂禮 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並說:不學禮 無以立.(口不講四惡)
活佛師尊慈訓:
一句話能傷害人 也能成全人 會說話的人 想了再說 不會說話的人 說了再想 口說好話 如吐蓮花 口說壞話 如吐毒蛇 所以 要口出善語結良緣 慎行就是慎重的做事情 俗語說 活到老學到老 行為是言語的表露 要有良好的行為
也要說好話 如果大家都存好心 說好話 做好事 才能圓滿事情所以做人謹言慎行很重要 徒兒們要【學、修、講、辦、行】首先,怎樣才叫做【學道】?把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待人處事、應對進退】做好,就是在【學道】。學天之高明,學地之博厚,學大海納百川;學會包容別人之短處,學會看別人的長處。
再來,【修】什麼呢?修自己的脾氣毛病,比較心、對待心,一年要比一年減少,時時刻刻,二六時中,都呈現圓滿。接著要【講】,講什麼呢?講,就是【口出善語】,告訴天下眾生,如何行善,如何行道;就是宏揚佛法,闡述古聖大道。講,要日日時時行道.
要替天行道,替天辦道。為什麼呢?
因為你為人人,人人就為你,一方面是為眾生,同時也是自己!在你做事當中,正是學習【謙卑、包容、無私】的時候。想一想,你自渡渡人,這不就是菩薩的化身了嗎?所以,在幫助別人的當下,也成全了自己。
在道場【學修講辦】,一點一滴都要踏實,都要認真,認真做個修道人,好嗎?辦道修行的人,要從言行舉止,展現出一股修道人的慈悲,更要讓接觸過的人,感覺你那份文雅的氣質,當別人有錯的時候,你能原諒寬恕他,你必能感動他,責備固然要說,但事後寬恕,是一門很大的功夫,
生活上微小的事物,也發生不少,你要用另一種心情,來看待眾生的習性,要應機因人而教導,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道理來成全,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事情來啟發他,那才會有成效,辦道才會長遠。口出善言,客氣尊重,有禮得體,不是非,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德,同修大眾,共同信佛修道,必須做到語業清淨,說話懇切有禮,言語柔和,和平共處,適當時應說忠言互勉。
◎「修行、修行」修改自己的行為, 絕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們而改變, 修行和業務人員不同, 渡眾生不是看業績, 今天多少眾生得救求道? 多少人接受真理參加研究班? 不是, 而是修改自己自身的習性、脾氣毛病, 使他人如沐春風 跟著受益而來求道修道。
本來修道是一件極平庸之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盡心盡力,處處為別人設想,不為自己利益,而做出損人利己之事,時時小心謹慎,做到心口合一,腳踏實地,沒有參雜任何虛偽之心即可,如中庸所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言顧行,行顧言也。』然反觀現在修道士,能達此境界者,實寥寥無幾。大多私心用事,不以公心待人,以致造成種種之是非,那豈是修道者應有之行為嗎?
修好口德
活佛恩師:人在互相溝通的時候 說話不要太直 當眾給別人難堪的人 不管走到哪裡 都是不會受歡迎的 而當眾誇獎別人的人 走到哪裡 都會受歡迎 任何時候 都要給別人留一點顏面 也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當徒兒要講出一句話之前,先想想『這一句話是不是不好聽的話』,如果明知道那是不好聽的話,你還把它說出來,這就叫明知故犯,這樣在說不好聽的話的當下,就不像個修道人了。當徒兒要說一句話之前,你不確定是好話還是壞話,安全一點的作法是『請你不要說』,
如果要討論到別人做得不太好的行為,請溫和一點的說,言詞不要太難聽。至於別人修得好或不好,這不是徒兒來評論的,徒兒不是考試官、不是鑑察員,只有上天、仙佛能鑑察徒兒的修養好或不好,所以不要互相討論、批評其他人的修養好或不好。
◎當他人修得不好,你嘴裡又用不好的言詞來說他,那你也跟對方一樣修得不好了。當別人修得很好,可是你嘴裡的言詞卻說他修得很不好,說了很多不好聽的話,那你就犯了毀謗的過失了,所以無論別人修得好不好,都不可以用難聽的話去說別人。
◎自己的魔障,自己的念頭,不可不慎。目前所處境遇,與各人的因果,有很大的關連。所以,眼光要放長遠,珍惜黃金歲月,做有意義的事,效法聖賢的志向,代天行道,普渡眾生,才能化逆境為順境。道德經: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所谓沉默是金,禁语实在是很重要的修行。
平时我们由于好論是非長短,犯下多少错误,所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都是由于说话不當惹出的罪过。人的一世,口業是最容易違犯的毛病,所以平时,應该多注意自己的口,该说的话要说,像隱惡扬善、礼貌招呼、对人的愛语鼓励等;反之,不當的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实在有自我警觉的必要。
無極老母慈訓:
莫犯愩高自大 毀謗他人之行
言行詞短距離長 說話容易做事難
想方設法渡眾生 樂觀積極返理天
◎眾兒女各有專長, 若能閉口少言 一定能發揮更大的潛能。
修道辦道過程中 要忠心耿耿, 努力修辦, 前賢在救世渡人時 無法做到諸事圓滿, 因而招致不少民怨, 但仍是要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絕非風言風語所能折損, 要以「默默渡世少言語」,為警示自己。
◎人不是聖人完人, 沒有辦法達到每個眾生心中不同的標準, 但是要堅持自己的目標 只有一個『回到無極理天』修道的想法, 單純及堅持; 自然冥冥之中 諸天仙佛一定下凡 打幫助道。
◎望諸兒女 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若覺前賢考慮不周之處,可建議, 若覺前賢認真辛勞 可鼓勵; 但不要懷疑其救渡眾生之誠, 不要毀謗中傷其品格, 否則破和合僧,當受阿鼻地獄無間之報。
◎身為道場的每一份子, 除了努力配合道務之外, 更應彼此關懷, 不要彼此誤會、猜疑、批評,凡眼所見、耳朵所聽(根塵相對) 皆會受考, 用心去感受辦道之真實意義與責任, 才能遇考不倒,望諸兒女 莫忘初衷,了解此生來人世間之目的與責任, 與前賢好好切磋, 莫與其磨擦、衝突方為修行人之行止。
◎最後,勉諸眾兒女:『辦道不易、開荒佛堂不易; 謗道容易、毀堂容易; 傷人容易、度人不易』願諸兒女細細悟之!
戰勝自己
孟子: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 也。戰國時代,好戰成風,各國國君好侵略,好行霸道,仙佛慈悲,與其動武,生靈塗炭,喜爭戰,莫如戰勝自己,更為正確
南海古佛慈悲:
戰勝別人的功夫,並不算是最至上的,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內心障礙的那一道牆,那你才是真正悟道修行的人。
活佛師尊慈語:
修行的功夫在生活當中實行出來 ◎所有的壞脾氣、壞毛病,都是你日積月累所造成的,如果你肯下定決心、有毅力,終有一天還是可以改掉的。今日的灑脫,是千年不如意的蛻變,今日的不如意,安知非一日的灑脫,你不能捨棄物欲,那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灑脫呢?
你現在受苦受難,不要埋怨,事情來時要,有一顆清明的心,去選擇一條正確的路,才能得到未來的解脫。所以說,再也沒有什麼比戰勝別人更背道、更累的道理了。你要戰勝別人,那是什麼心態呢?那還有道嗎?為師跟你們講這些,徒兒要去參悟、體會,把道理在你們的生活一言一行當中行出來呀!
濟公活佛慈訓:
修道終為何事?「修自己,改除脾氣毛病。」「怨、恨、惱、怒、煩,誰能避得過?」「慎己心念,將這些身外之物遠身邊,不再招惹這五字」;將心中之美好展現出來,心中有「溫、良、恭、儉、讓」,「修心下功夫於這五字,自然可遠離怨、恨、惱、怒、煩。」認清修心之題目,修己更上一層樓;借人借事,更加明理。
人生中,考驗層層,每一層是帶徒向上的階梯;提起勇氣向上前進,就可更上一層。莫將「考驗視為畏途,將考驗當成助力,激發徒兒的潛能。」天之生物,人各有能;才能不用,藏之何用?常想自己能為人做什麼?能幫助人是福氣,心靈富足,善於給予,其樂無窮。願徒明白,身為人此等殊榮。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就是能夠超越自己內心障礙的那一道牆,才是真正悟道修行的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就是能夠超越自己內心障礙的那一道牆,才是真正悟道修行的人。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烏)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夫(扶)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扶)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