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 行由品第一
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奥義。见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請傳來衣鉢,出示大眾。宗復问曰:黄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见性,不論禪定解脱。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脱?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師尊:
欲求解脫非禪功 惟在自心否能空
若能空心容萬物 自得解脫復本容
師尊慈悲:
有心俱是妄 無心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 逍遙出六塵
法—佛法
非法—無佛法 淪於頑空
非非法—不執法 亦不執非法
相—形迹也 執著形迹 心不虛空 滯而不化 謂之相也
法相—實信其言說 落於有見 是法相
非法相—執著於沉空守寂 陷於無見 是非法相
宗又问:
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见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四重禁—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一闡提—大惡不赦之人
蘊—五蘊 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界—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六塵—色塵 聲塵 香塵 味塵 觸塵 法塵
六識—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印宗闻说,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為惠能剃髮,愿事為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门。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過去生中,
東山法門
達摩以法傳神光 神光傳僧燦
僧燦傳道信 道信傳弘忍
道信與弘忍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
為東山法門
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愿 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别。一眾聞法,歡喜作礼而退。
六祖:
釋家從我絕宗風 儒門得我正法通
末後三期收圓事 正心誠意合中庸
絕宗風—心法不在寺廟傳 道傳火宅
三期—青陽期 紅陽期 白陽期
六祖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蘊之與界,凡夫见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空中妙有)
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 (不起二心)。心如虛空(事去則靜)。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師尊:徒生聞法以何聞?
上學以神聽
中學以心聽
下學以耳聽
苟能用心契佛音 當能躬行道之真
若用耳聞心不悟 無有得益智難增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回歸自性)。一即一切(一本散於萬殊)。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師尊:
自性生萬法 法法還歸一
諸相俱不著 般若自然現
師尊:
凡夫好此岸 常被煩惱困
若能離五蘊 彼岸當下登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如何將煩惱轉為菩提?
師尊: 隨緣應境 心不染著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師尊:
一切經典皆是徑 口誦心行方見性
誦破諸經理不明 難得解脫達臻境
師尊:
自能方能復明人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唐朝張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六煩惱:貪 嗔 痴 慢 疑 不正見
不正見—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
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師尊:
聚首一堂參經典 共研道旨智增添
雖然智愚有差別 但望徒眾心互連
同步邁進法舟駕 法喜充滿助道闡
師尊: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證道歌: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