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屬善,不持刀,不打人,用以焚香,為取其善也。先立其中者,道義也。我道本中一之傳,中者不偏不倚,一者惟一無二,即道之體也,焚香先立其中者,所以樹道體也。中一者,道體也,中者,我也,以一城比喻,我在東關,城就在西,我在南關,城就在北,其實,並非城動,所以忽東忽西者,是我動也。我身屬中,天上地下,一切萬物,皆自我一身所指,除了天地,人為大,到處皆中,所以人不可自覺其小也。
左手屬善,不持刀,不打人,用以焚香,為取其善也。
焚香時所以用左手,因為左手代表善,因為大部份人均不用左手來持刀,打人,故用左手來焚香,是取其不為惡之義。焚香用左手,取其善也。
地藏經: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
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十惡業-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
十善業-
1.不殺生 - 謂不殺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
非但不殺,還當行放生之善。
2.不偷盜 - 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偷盜之善。
非但不盜,還當行布施之善。
3.不邪淫 - 謂不行邪淫情慾事,即是止淫之善。
既除邪淫,還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4.不妄語 - 謂不利用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
既不妄語,還當行實語之善。
5.不兩舌 - 謂不在中間挑撥離間,即是止兩舌之善。
既不兩舌,還當行勸人和合之善。
6.不惡口 - 謂不粗言惡語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
既不惡口,還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7.不綺語 - 謂不阿諛奉承、花言巧語,即是止綺語之善。
既不綺語,還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8.不貪慾 - 謂不貪著情慾財富、貪得無厭,即是止貪之善。
既不貪慾,還當行清心寡欲之善。
9.不嗔恚 - 謂不生暴躁、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
既不嗔恚,還當行慈悲忍辱之善。
10.不邪見 - 謂不持邪見偏見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
既不邪見,還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阿含經謂行十善將生人天世界,行十惡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地藏經: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
為善為惡 ,逐境而生。
先立其中者,道義也。我道本中一之傳,中者不偏不倚,一者惟一無二,即道之體也,焚香先立其中者,所以樹道體也。中一者,道體也,
道義 - 道德義理也,即天道的義理也。
樹道體 - 建立道之本體。
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君子於起心動念未發之前,即要體悟本性,此謂之
「中」;遇到境界來臨時,要學發出皆符合禮節,
此謂之「 和」。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之體,為天下人之本性也;和之用,為天下人之通道也。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君子若能領悟「中和」之體
用,方能明白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理,能知一切萬物生育
演變的由來。此中庸之道,孔門之心法,學者若能徹悟,則
一生受用不盡矣!
中者,我也,以一城比喻,我在東關,城就在西,我在南關,城就在北,其實,並非城動,所以忽東忽西者,是我動也。我身屬中,天上地下,一切萬物,皆自我一身所指,
語云: 凡夫隨緣即變,
修行人隨緣不變!
(一) 四正勤
「正」是正而不邪。「勤」是勤奮、勤勞,也是精進的意思。
我們要勤學,因為它是正法,這四種正法,我們要好好地勤修
。故名四正勤,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正勤關於精進之義理,略述如下:
1. 未生惡令不生
大學:慎心物於隱微
遏意惡於動機
2. 已生惡令斷除
- 念佛號
- 懺悔,自我反省懺悔
3. 未生善令生起
- 立愿:世世修道 世世食齋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
4. 已生善令增長
南極仙翁慈訓: 考不動你的心,就不叫考卷,
不叫你身心受煎熬,就不叫鍛煉,
過的了關,就回到性命的源頭,
過不了關,就走到生命的盡頭。
師尊云: 富貴不足以奪其志 形色不足以亂其田
考驗不足以動其心 逆境不足以輟其學
〈七佛通戒偈〉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二) 慈悲
佛教以慈悲為懷,《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
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
是慈悲。 當别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人。
除了天地,人為大,到處皆中,所以人不可自覺其小也。
老子曰: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就是其中的一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活佛恩師慈悲:慈暉之光 我們是苦海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橋樑
任人踐踏與毀謗,我們要低下頭,我們理直氣壯,
我們不白犧牲,我們不白來人世上,我們不白過時
光,雖一人緊繫多少蒼生性命,看重自己不需要徬
徨,不需要受自己的礙障,樹立一條正確的目標,
讓千萬人安安穩穩的直上,讓千萬人沾到慈暉之光
!
焚香是出自片誠心,代表著去惡向善的舉動,故以左手為主,而插香先立其中,必先立其中,啟示我門修道不離本心本性,一切時「中」於一切時、一切處,務必守「中」。「中」者本性也, 「 一」者本心也,本心、本性一體!即是意謂著道係不偏不倚,中庸的道理,時時開示悟入道的本體,化相對入絕對,不再落入是非,美醜的對待中,與道合 一。
達摩破相論: 「禮」者敬也,「拜」者伏也,
所謂恭敬真誠,名為「禮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