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宋朝永明禪師有〔禪淨四料簡〕傳世,全文如下:【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四料簡一出,禪宗與淨土宗即爭論不休,如冰炭水火。淨土宗說參禪不及念佛,因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禪宗則說,參神是最上一乘法,猶如純奶,一悟即自身等佛雲雲。可是,目前禪宗已經十分衰敝,只剩下打坐求青的枝末;而淨土宗也多半變成口頭念佛,
 
離淨土十萬八千里了,於是,有些人乾脆來個「南北一家親」,打打坐,念念佛;念念佛,又打打坐,雙管齊下,多一重保障。久而久之,竟然也認為這樣就是〔禪淨雙修〕,想像中自己變成了威猛的老虎,頭上還長出兩隻角呢?
 
誌公曰:
歛容入定坐禪
攝境安心不亂
機關木人修首
何時到達彼岸
 
又說:
有心取相實 
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
佛是生死大兆
 
古人坐禪,不是空心靜坐,百物不思,而是必須起一念覺照的工夫,靈明不昩,了了常知,並且在定靜之中,每顯神通。這樣的境界還被大禪德所訶責,可知禪宗的旨趣乃在行住坐臥和語默動靜之中,脫盡一切執著,直觀中道之義,時時參究,處處心行,以期開悟見性。
 
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焉!」如果拘於坐相,便成為外道禪了。須知〔大般若經〕中所舉出的禪有二十餘種之多,都不是究竟法門;唯有世尊教外別傳的心法,不立文字,直下承當,謂之宗門下的「無上禪」。為什麼說不立階級和直下承當呢?因為眾生的清淨自性與佛
 
無二無異,如果要具性,就必須泯除階級,凡聖情盡,不能有任何對待分別。於是,參禪的時候,就像是拿著「金剛王」寶劍,佛來斬佛,魔來斬魔,一情不立,一法不留;同時,一切眾生的貪瞋癡慢等各種習染也必須脫略淨盡,通身放下。如楞嚴所說:「但盡凡心,別無
 
聖解。」就在離一切相與一念不生之際,才能直下承當。修行人順著這條門路參去,一旦功夫落實,醒夢一如,就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澈,通達無礙疑了。然後時節一到,自然頓斷疑根,如漆桶脫落,只覺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從此一見永見,不再流浪生死,輪迴六趣,
 
又如純金出礦,不再入礦,真是慶幸平生!如果是開大悟,亦即「三關」皆破者,那麼,往後再成就廣大善根,累積無量福慧,則遲早必當成佛!這是宗門下最直截了當的無上法門,不落階級,只有根機最利的人,才堪入此爐錘。
 
可是,參禪如果沒有大善知識隨機化導,直示正路,以及如雞抱卵的呵護,就很容易誤入岔途,更有可能走火入魔。
參禪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隔陰迷昧與輾轉下劣。例如蘇東坡是五祖院師戒禪師的後身,而且一連三世都出家為僧。他第一次遊金山寺時,
 
驚覺景物如舊,憬悟自己前世就曾
在此寺出家修行,於是題詩壁上:
海峯石上金山寺
白髮東坡又到來
前進德雲今我是
依稀猶記妙高台
 
他不但憶起前世出家的法號叫「德雲」,連尚未曾遊到的妙高台也依稀浮現了。東坡後來去頂禮六祖的真身時:註六祖真身是在廣東南華寺。又有如下的詩句:
我本修行人  三世積精煉
中間一念失  受此百年讉
 
當然,蘇東坡正因為有三進的修為與宿慧,才能獲得大學士的福報與文章蓋世的才華,然而卻依舊要流浪生死,同時一生坎坷顛簸,還被眨到當時鳥不拉屎的海南島八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k 的頭像
    boktakhk

    正課 課文分享

    boktak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