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孝順、孝敬、孝養
人為何要行孝
(一)人之本份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孟子:「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弟子規:「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二) 回報父母偉大的愛
(三) 迎合天心
活佛老師慈訓:
修天道,必先由人道入手;修天道,必須人格健全。
詩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蓄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
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
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
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不孝後果 : 因果報應
三世因果經:「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曲手為何因 ,前世打過父母人。」
濟公活佛 :「為人百善孝為先,因果循環不私偏,
忤逆雙親罪難赦,墮落阿鼻哭皇天。 」
如何行孝
子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如何行孝
(一) 居則致其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我承,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二) 養則致其樂
弟子規: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三) 病則致其憂
弟子規:「親有疾,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四) 喪則致其哀
弟子規: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五) 祭則致其嚴
弟子規:「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子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子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六) 渡父母求道
聖人云:一子得道,九祖光榮,
一子成道,九祖超昇。
蓮池大師云:雙親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仙佛說:唯有求道,才能回理天。
師尊慈訓:何謂行孝?
渡父母求道、修道,幫助父母行道,超脫紅塵,
逃離閻王之手,將靈性渡回理天,方為大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