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止:知道所止
止於何處?
大學:止於至善
大學:緡蠻黃鳥 止於丘隅
人止於玄關
大學:
為人君 止於仁
為人臣 止於敬
為人子 止於孝
為人父 止於慈
與國人交 止於信
知止的好處:
1)心淨
六祖: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菩提自性 本自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2)心安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學庸淺言新註
「呂祖註解」
知止於何處 曰止於性天也 心有所歸 而性不問自定矣
性定之後 清靜無為 此所謂身有所循 心有所歸
性有所安矣 性既安則內聖之功具足 以下慮與得者此其
外功也
濟公活佛慈語:
煩惱重的人,芝麻小事也會讓他煩惱,此乃是對於人、事、
物太過執著之故,不要苛求太多,讓心寛大一點,才不會生
煩惱。
活佛師尊慈訓:
多心自增掛慮 疑心自做困擾
3)心正
語云:
心正身正事事正
心邪身邪事事邪
如何能做到知止?
1)意守玄關
師尊:意守玄關妄不生
何謂妄心:三心四相
三心:現在心 過去心 未來心
四相:人相 我相 眾生相 壽者相
三心四相包含
分別心 對待心 比較心 計較心 執著心 妒忌心
猜疑心 仇恨心 報復心 自私心 貪欲心 嗔恚心
愚迷心等等
濟公活佛聖訓:
萬緣難得寂 我心不受牽
應物莫隨境 圓滿無缺焉
心能如止水 寒冰不蕩然
若無功夫見 稍一則動玄
雜念妄想起 一念繼一念
2)心不外馳
南海古佛:
修道之士心要閒 休將凡業擾心田
貪嗔罣心恩愛纏 難見本來玄妙關
3)勤收放心
孟夫子:人有雞犬放,則之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師尊慈悲:
眼觀諸相莫逐塵 耳聞音聲勿動心
鼻嗅芬芳神莫遷 舌嘗美味莫染薰
身在塵境莫逐塵 意守玄關妄不生
六根不隨六識轉 縱在塵紅亦超塵
觀空無我多自在 如在蓬萊復我真
千般煩惱鎖心頭 原來執著心未休
若懂放下隨緣過 自在逍遙覺路修
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活佛恩師聖訓:
心性用功無他法 守玄止一佛性顯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