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有四大菩薩道場(四大佛教名山)之說: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浙江普陀山
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
地藏菩薩的道場是安徽九華山
觀自在菩薩
紫竹林中觀自在
即觀世音菩薩。從菩薩大悲濟世,尋聲救苦來說,名觀世音;從菩薩智慧廣大,觀照無礙來說,名觀自在。從悲德與智德立此二名。菩薩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為利濟眾生,現菩薩身。
觀自在者。觀聽圓明。智慧無礙。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心不能動。境不能隨。能隨不亂其真。得大自在圓通也。
這個就是講我們自身菩薩,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等
處凡愚而不減
在賢聖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禪定而不寂
觀自在的「觀」字很重要,修心關鍵在一「觀」字。此觀並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又:「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活佛師尊:
空心無罣礙 便能得自在
六塵緣影事 煉我真如來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中文譯「覺有情」。三覺具足,自利利他,奉行戒律,圓成佛道,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自利;持饒益有情戒以利他。自他兩利,福慧莊嚴,得成佛道,得大解脫。
覺也有三種:
1.自己覺悟了(正覺)- 阿羅漢。
2.覺他(正等正覺)- 菩薩。
3.圓滿的覺悟(無上正等正覺)-
佛。
阿羅漢自己覺悟了,他們自覺之後還沒有發心主動去幫助其他的人覺悟。佛、菩薩則不一樣,佛、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去幫助,能信並希望覺悟的人。能信,並希望覺悟就是機緣成熟,就是有緣。
能觀自在就是菩薩,覺
不能觀自在就是眾生,迷
《大般涅槃經》:
一切由他,其名為苦,
一切由己,自在安樂。
觀自在就是要觀境自在、觀照自在、觀用自在。所謂「觀境自在」,就是用般若觀照自己的世界圓通無礙。
所謂「觀照自在」,就是觀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離一切障礙,一切明明了了,證得實相。
所謂「觀用自在」,就是觀照自己的用,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從體起用,可以神化自在。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修行,是為了看見自己
有誠意,都可以突破的。事在人為,你跟上天要什麼,上天就給你什麼。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輕易改變。
六祖壇經: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真正能夠改變人生的,從來不是你聽過多小道理,而是你培養了多小良好的習慣,明白道理簡單,付諸於行動改變自我卻很難,人們往往寄希望於懂得一個道理,就能從此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忽視了自身許多壞的習氣壓制著自己,雖然努力拼搏,依舊踏步原地!
不是大道理沒用,而是你只要去改正自己不良習性,才能拿回生活的主動權!
修道很簡單,第一、將不好的習慣改掉;第二、捨己為人,不求回報;第三、雖遭受人情冷暖,樂情澎湃,濟世救人,如此方為聖賢仙佛的腳步。
以聖人之理教人易 以聖人之道治己難
以聖人之理出口易 以聖人之道躬行難
以聖人之理奮始易 以聖人之道克終難
人人都是佛堂,把你的佛堂帶出去,讓每個人看到你都像看到佛堂一樣,那麼的優雅、那麼的寧靜。所以、你的心要當一個大佛堂,容納每個人,行到哪裡就開示到那裡,那麼,你就是在世佛堂。
活佛師尊慈悲:
思無邪,所謂思無邪,是至理至性,無染,反璞歸真,自然而為,一心不貪不求,沒有私心,正心就是無邪,如保赤子之心一樣,無有前後左右,中正而立!
六祖壇經: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因為盡人道,天道成!
在佛教三乘修行中,緣覺乘是修十二因緣,聲聞乘則是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大乘則修六度萬行。而六度中最根本的,則在般若智。用般若智渡過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有六義,也就是六度︱乘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船,從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大海,而到達彼岸的涅槃境界。
如何要行六度萬行
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一)父母恩:
父母生我、育我,受盡千辛萬苦,細心照顧無微不至
,毫無怨言,真是「但願兒女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
樂」。今天得遇明師,聞求大道,當好好修道、辦道
,效法菩薩行誼,
行功立德,方能超九玄、拔七祖,報父母恩德於萬一
。
(二)眾生恩:
梵綱經云:
「男者皆我父,女者皆我母」,可見眾生累劫以來,
皆互為父母、兄弟、子女,鑑此,則天下眾生,往昔
所加諸於我們之恩德,也是無量無邊。而今,我們的
食、衣、住、行等等,也無一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
果,人人有此共識,則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國與國
之間就無紛爭,世界也就清平,人間即成淨土。
(三)師長教育及國家栽培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
。我們一生中受師長之琢磨、教誨,始能明白為人處
世之道,進而效法聖賢走入修行之路,因此,我們要
感謝師長教育之恩。先賢言:「覆巢之下無完卵」、
「沒有國那有家」,只有國家富強,社會安定,我們
才能過安和樂利的生活。所以我們應感激國家照顧與
栽培。
(四)諸佛菩薩引度恩:
我們人本天上來,無奈久困塵沙,迷於五蘊,惑於功
名利祿,忘了回天之路。諸佛菩薩,累劫不捨眾生,
以佛知見引渡眾生,解開三毒,使無明淨盡,轉凡為
聖。
禪宗的祖師六祖說: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講出了整個禪宗的主要核心精神。
(五)下濟三塗苦:
眾生生死輪迴中,常因一念之差。我們何期榮幸沾到天
恩師德,得遇明師而求大道,了悟今是昨非,走向聖賢
仙佛菩薩之路。因此,我們得將三惡道眾生救離痛苦深
淵,方不負天恩師德。
行六度波羅蜜
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行六度波羅蜜
〈一〉財施:
1、外財:是指身外之物,如七寶珍財、舍宅國城、妻子兒
女等。
2、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五臟
六腑等。往昔釋迦牟尼佛於因地修菩薩行時,捨
財施寶、割肉餵鷹、捨身餵虎,所有一切內財、
外財,為利益眾生,悉能布施供養,無有吝惜。
〈二〉法施:
《大智度論》云:「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
。」法施應有之觀念:
1、說法要莊嚴、真誠、不隨便。
2、演說,即是表演說明,表演即是示範,以身作則,以身
示道。言而不行,道非我有。老前人常說:「講道的不
會成道,行道的方能成道」。
〈三〉無畏施:
以無畏施於人,使眾生的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稱
為無畏施。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即以言
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皆
須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為本更進一步,要達到三
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
白三輪了不可得,緣起性空、當體即空,方能真正圓滿
布施波羅蜜。
二、持戒:能對止惡生善。
《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
守護。」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做根由,欲
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長
善法, 遠離墮落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時,囑咐後世弟子當「以戒為師」,戒法
正為佛弟子之善知識。修行人依戒而住,則能遠離惡行,增
長善法。
〈一〉持戒分為三聖淨戒:
1、攝律儀戒:所有戒條僅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勿
以惡小而為之。
2、攝善戒:就是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
3、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救護眾生,斷一切惡,修一
切善,度一切眾生。
〈二〉持戒應有之觀念:
1、古德云:「君子慎其獨也」,不僅人前持戒,人後
更要持戒。
2、佛陀說持戒有十種利益:
(1)使道場吉祥和諧
(2)能接引眾生
(3)能調伏惡心
(4)使慚愧者轉樂
(5)沒有現在煩惱
(6)沒有未來煩惱
(7)能令不信者生信
(8)能令已信者增信
(9)能令清靜心不失
(10)能令正法永住
三、忍辱,能對治瞋恚。
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
害或自身苦境。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
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
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辱應有之觀念:
(1)忍辱並非卑下,能忍辱更顯心胸開闊,人格高尚,如
同天地包容萬物,也如大海淨穢不棄。
(2)諸佛菩薩皆因行忍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方能圓
滿菩薩萬行。
以德報怨,莫枉費承受的恩德,既然承受的多,就要
了愿的多,不要去想任何麻煩的問題,心靜一切空,
空了有何煩惱?
四、精進:能對治懈怠。
「精」為精純專一,「進」是上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
行道,精勤於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精進應
有之觀念:
(1)方向要正確,不要龐雜,否則浪費光陰,易增加偏見。
(2)以三教聖人旨意為依歸,三教經典為典範。
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長,往往是在歷鍊中才能茁壯。
你有幾分能力,老天就給你幾分去辦,所以不要輕視自
己。
五、禪定能對治散亂。
眾生妄想紛飛,有如脫韁野馬,念念攀緣散亂,未嘗暫息。
故修習禪定,攝心專注於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
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三昧正定。禪定應有之觀念:
(1) 我們得遇明師指點,是真人靜坐,不假外觀,直入本
心,動則慈心應世,靜則迴光返照。
(2) 禪定並非遠離眾生,在禪房或深山中獨守幽玄。
(3) 人人都是佛堂,把你的佛堂帶出去,讓每個人看到你
都像看到佛堂一樣,那麼的優雅、那麼的寧靜。所以
、你的心要當一個大佛堂,容納每個人,行到哪裡就
開示到那裡,那麼,你就是在世佛堂。
六、智慧:可以對治愚癡:
般若之智不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世間的聰明才智、學問
知識;般若智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結垢
,轉愚成智,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般若應有之觀念:
(1)六祖壇經:「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般若本自具足,
不假外求,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
善知識,示導見性。
(2)般若是諸佛之母,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般若能生
諸佛,攝持菩薩」,由此可知,般若在六度中之重要。
六波羅蜜中,前五度如足,般若波羅蜜如目。若只知道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沒有智慧,拚命地
在事上修,只是人天的果報;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
事上的力行,有理無事,仍然不能解脫。故六度之行,
須以般若之眼,配合餘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備,圓滿自
利利他之行,福慧莊嚴,即能到達涅槃彼岸,成就無上
佛果。
佛法中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釋迦牟
尼佛有莊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不是天生自然如
此,而是經過無數次的勤苦修行,廣積福慧資糧,乃至
於修習六度萬行,具足這些前因,方有後來成就佛道的
果。因此,我們要學佛,向佛看齊,以佛作為我們的榜
樣。
求道是開佛智慧 開悟見性!
開悟見性是一把良心之鑰匙,打開更真實,更慈悲,更
道德的自!
開悟見性可提昇心智開發無限的生命潛能!
開悟見性指引生命逐漸脫離黑暗,宿命的掌握,而走向
正義,真理解脫!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功在暗處得,莫在表面圖虛名。守住自己的愿,多做少
說;注意自己的身體,莫要逞強,珍惜自己的生命。
千般煩惱鎖心頭 原來執著心未休
若懂放下隨緣過 自在逍遙覺路修
船過水無痕 聲人耳不執
心中無掛礙 處處觀自在
希望各位能在生能成肉身菩薩,
它日得成証果成天上佛菩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